我有,只不過今天來復查的是確診雙相情感障礙,這是第二階段。
我之前經常會因為家庭和老公吵架,我那時候不知道有什么可怕的,當我發泄出來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家庭的負擔。
一開始,我還會覺得自己的愛人不懂愛我,為什么他們就會很煩我呢?
后來我認識到,原來我錯了。
這就是我這個“患者”所出現的癥狀,
還有可能是。
所以在吃藥、住院、做心理咨詢、到了真正的患病時期,我是用他們的愛,去包容、去理解、去接納這一切,他們的心才會慢慢恢復。
患者因此變得開心起來,
也是在治愈自己,也讓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
這樣的痛苦被治愈了,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階段,
我在抑郁的狀態下,感覺好了很多。
這樣一來,我就又可以從這個家庭脫離出來了,
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旅游、聽歌、看電影、看紀錄片等等,
跟以前那個自殘自殘自傷的自己相比,我變得越來越好了。
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
看到別人的痛苦,就會過去;
看到別人的痛苦,就會過去;
所以,自殘自傷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
但是你一旦出現自殘自傷,
就再也不會用傷害自己來發泄了。
只有自殘自傷,才能真正地靠近痛苦,看到自己的傷疤,真正的離開,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我經常和家長說,
每個孩子自殘自傷,
都是在發出求救信號。
而呼救的過程,
其實就是在向外界求助,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情緒得不到安撫,
而通過自殘自傷,
其實就是一種自我保護。
同時也說明,
孩子是有力量的,
他的內心是脆弱的,
當他的力量出現不穩固時,
就會攻擊性的產生,
比如,
他的身體被咬、
他的頭腦中被罵、
他的身體里被壓著各種負面能量。
這些負面能量,
就會攻擊性的產生,
他的內心就會出問題。
有的時候,
這不是一個層面,
而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第二層,
如果孩子的情緒是被忽視的、沒有被看見、沒有被回應,
孩子就會生出抑郁的感覺,
所以,
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釋放情緒,
用自己的力量,
比如撒嬌、咬指甲、攻擊性、逃避、威脅行為等等。
第三層,
會哭,
當孩子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時,
有的父母就會把孩子當作壞情緒的發泄口,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會采取威脅、打罵、命令的方式。
比如孩子沒有寫完作業,
父母就會威脅孩子寫不完作業,
然后就會加劇
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的內心會因此而變得壓抑,
這個時候,孩子的身體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
孩子的內心會因此產生抵觸感。
這個時候,父母如果選擇以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
只會讓孩子更加不知所措,
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抵觸情緒,
更加不愿意去接受父母的教育。
想要讓孩子改正錯誤,父母就要學會尊重孩子,
只有尊重孩子,
孩子才愿意去和父母交流,
父母才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來思考孩子的想法。
我們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錯誤行為,
就開始指責孩子,
而是要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
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從而找到孩子叛逆的原因,
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
孩子經歷過叛逆期,
會逐漸走向成熟,
這時候,他們不再愿意聽父母的,
對父母的安排也開始不耐煩了。
其實,
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就會發現自己教育上的問題,
其實孩子并不是不聽話,
而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在這個時期,
孩子不再是孩子,
父母不能控制孩子。
孩子長大了,
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路,
而不是聽從父母的安排。
孩子要做自己,
父母要學會放手。
因為,
“大包大攬”的父母,
培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03
拒絕孩子的“壞習慣”
要想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要先從父母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為,
父母“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
是在給予孩子更多的愛。
家有規矩,
才是“教子有方”
心理學家李玫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
“成人之所以不約束自己,
是因為你不是他的權威,
是他的面子。”
要想讓孩子聽話,
父母必須學會“示弱”。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