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英語——Reinny
特邀觀察員:廣東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會常務理事
關注我們做了哪些有益的事?
■ 學齡前的孩子可能正在經歷心理上的大轉變。青春期,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這個階段都很重要。在此期間,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很大變化,這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影響。特別是隨著孩子長大,青春期的孩子們會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 容易煩躁,叛逆心理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會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容易產生挫敗感。父母如何教養他們,如何與他們溝通,決定了孩子以后是否能夠走出這段時光,在父母的精心設計之下,他們的情緒波動是怎樣的?父母會不會受到孩子情緒的影響?其實,這些問題背后都隱藏著父母的問題。
案例:
晨晨,13歲,四年級學生,年齡偏小,平時成績一般,偏科的問題并未得到改善。平時,他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來陪伴他,在這方面他也很苦惱。
晚上晨晨媽媽帶著晨晨來到我辦公室,她想要和晨晨好好聊聊天,引導他,讓他走出情感低谷。但是,晨晨似乎并不領情,只是一味的討好大人,說自己成績不好,就沒人愛我了。
其實,他父母也在外面工作,所以,辰晨和他的交流并不多。辰晨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只要媽媽和他提到誰誰誰的學習好,他就說誰誰誰的成績不好,他就說誰誰誰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好,在家里也是不尊重,經常懟架,家人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經常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住在外公外婆家。我覺得自己被忽視了,所以,爸爸媽媽還是希望自己孝順。可是,他的孝順,不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也不一定是通過觀察他人而產生的,他只是覺得,等他長大了,他也一定會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可是他孝順父母,這是為什么呢?
父母能夠跟孩子說“孝順”嗎?
我想這個問題是復雜的,不僅僅是在具體的孝順的方面,還包括平時生活的三觀。如果說,父母孝順父母,他們的生活品質也會受到影響。那么,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生活的態度,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
中國父母可以跟孩子說“謝謝”
我很感謝你
可以跟孩子說“謝謝”
可以跟孩子說“你真的謝謝你”
可以跟孩子說“你很辛苦”
可以跟孩子說“辛苦你來照顧我們”
可以跟孩子說“辛苦你來照顧我們”
至于說“我愛你看來,謝謝你”,其實,只要做到這3點,就能夠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不順心。
在他的內心深處,不想做家務,不是孩子天生就想要逃避現實嗎?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可以換個角度,讓孩子覺得生活的不易,父母在那一刻的付出,不僅僅只是為了“幫孩子分擔風雨”。
比如在孩子沒有寫作業,我會安慰孩子,并且告訴他:
“如果不寫完作業,就不能去玩了。”
結果,孩子非常認真,寫完作業后,他自己會選擇玩手機、看電視,然后作業也完成得很快。
又或者,你陪著孩子去商場里逛商場,看到喜歡的玩具,孩子的兩眼放光,高興得不得了,心想:“這個好玩,買一個就買一個,家里有這么多玩具,真好看,媽媽,我也想要。”
當孩子提出要玩手機的時候,父母要懂得拒絕。
其實,在父母心里,孩子玩手機,是“被寵溺”的一種,但父母卻沒有想過,可能只是孩子年紀小,沒有分辨能力,玩手機的時間有多久,玩的內容有多大,只要孩子肯主動,父母就應該合理引導。
我家大寶在6歲的時候,也經常喜歡玩手機,但當我拿走手機,她并沒有立刻停止,之后有一段時間,她就會經常哭,偶爾還會跟我撒嬌,希望我能把手機放到她手里。
這個時候,我還會說“別哭了,再哭我就把手機給你看”,可每次都收走了她的,最后卻哭的越來越大聲,這個原因是,我沒有給她手機,她又不會發泄出來。
4歲的孩子,對世界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知,他們對于手機中的各種各樣的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心。
父母應該要盡量多給孩子提供一些有趣的玩具,或者帶他們去一些有趣的地方,讓他們知道手機還有很多重要的用途。
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團隊活動,比如去一些博物館,去參觀科技展,去一些博物館,可以去郊游去旅游。讓他們逐漸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3、多進行情感交流
有很多家長是和孩子之間沒有很好的溝通的,他們的很多問題在孩子看來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沒有存在的意義,家長需要好好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