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兒子陽陽在初中時也很讓奶奶頭疼。
每次鬧完不肯做作業,奶奶就會和他說“好了別玩了,咱們吃完飯再玩”。可是陽陽不聽話,總是破壞著奶奶的工作,陽陽就要發脾氣,很晚了才開始做作業。
有一天,陽陽放學回來,說:“媽媽,我好累。”媽媽覺得陽陽狀態不好,帶他去了個“萬里挑一”的地方。
在一個半山腰,陽陽已經堅持了很久了,陽陽在下面坐著,繼續說著:“我累。”
在這里,我們會發現,陽陽的這種狀況,很可能不是厭學引起的,而是跟父母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一、想讓孩子遠離手機,家長需從改變家庭環境入手。
其實,無論是從孩子自身還是從父母的行為上,我們都應該用積極的情緒讓孩子了解到:玩手機,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當我們對手機的態度過于消極,那么對于孩子來講,當然就只能是適得其反了。
這個階段,父母一方面需要改變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改善夫妻關系,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學習來充實和提升自己,達到一個和孩子同步的良性互動關系。
比如,在陪伴孩子玩游戲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忘我地全神貫注地傾聽、交流,再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既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對父母的認同感,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學會跟父母溝通的技巧。
這個階段,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能夠耐心地傾聽和認同他,而不是去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價值感就會蕩然無存。所以,父母需要抓住時機,提高陪伴的質量,實現與孩子的有效溝通。
一、平等交流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在孩子12歲之前,父母一定要重視和孩子平等交流,否則,孩子的習慣養成就很難改變。如果你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只注意到一點小事,或者只注意到某一個缺點,都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愛自己。而且孩子會感覺到自己不被父母重視,自尊心受挫,也會導致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溝通。
二、適當的放手
父母要想和孩子更好的相處,就必須要把握好界限,學會讓孩子自己做主。比如想讓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什么都由著孩子,更不能對孩子的所有行為指指點點,橫加指責。只有在孩子成功的時候才會表揚鼓勵他,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才會對他說“失敗”,這樣孩子才會慢慢地接受父母,愿意與父母交流,才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也愿意向父母傾吐心事。
3、堅持不懈
家長的耐心很重要,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堅持不懈,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定要制定一些規則,可以先制定一些小目標,比如每個月可以設立一個月內提高多少個,超出這個月內提高多少個。
至于說到最后一個月的時候,這也是大家都會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我們不能說孩子每天能夠堅持多少時間,時間到了以后這個目標往往還是需要調整一下的。
所以,家長對于孩子的進步,要始終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期望上,不能輕易就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也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退步而給孩子貼上“變壞”的標簽,不然的話孩子就真的變壞了,就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期望值。
小編發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師家庭教育的講座!關注我,點開【視頻】一欄即可觀看!
轉發、點贊和關注就是對小編的最大支持和鼓勵,感謝!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