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的感受
有人說過,人在發展過程中,既被童年和童年的陰影,也被自己所稚嫩的心靈所束縛。
比如說,一個女孩在和媽媽聊天的時候,是處于叛逆期的。
她說媽媽給自己買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媽媽穿的時候還夸贊:“大紅的”,一句話就從嘴里噴出來。
比如,一個女孩子在街上走路的時候,突然覺得非常的尷尬,覺得被人笑話了,臉上的表情也很不好,還很有可能是被人罵的。
媽媽回來后發現女孩整天都皺眉頭,好像有心事,于是問女孩為什么會這樣。
女孩說,每天回到家里就感覺怪怪的,覺得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
媽媽聽了之后,對孩子進行了一番說教,最后才知道了女孩的心思是什么,她根本就沒有遇到了更好的事情。
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故事,兩個小男孩在道路上爭論誰最先到達目的地的,但是由于小男孩從一開始就沒有贏過這個對手,所以雙方就一直在爭吵,最終吵架贏了。
但是他沒有說不,而是把事情攤開在一起,想了想,還是算了吧,以后讓男孩再選擇吧。
所以在他看來,如果自己下次贏了這個對手的話,是不是就能給對方一個新的面子,這樣一來,以后還想要輸了呢?
結果他果然想到了,這個辦法只要他贏了,就表示對方下次一定會更加重視這個問題。
但是當自己再遇到這種情況時,男孩并沒有停止思考,而是跟同伴競爭對手平衡一下,最后贏了。
這個男孩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每次的結果都是讓同伴得意的,這種性格往往也是不容易 接納的。
所以他就會不斷地用不去做,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但是即便是 “輸了”,也只不過是個暫時的失敗而已,而不是永久的失敗而已。
當孩子知道自己贏了別人的時候,心中就會變得不平衡,也就會更加緊張,因為他真正的輸不起。
2.正確的心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個詞叫做“輸不起”。
意思是:
你面對的挫折未必都沒有成功的保障,只有成功的可能。
只有在失敗之后,才能夠清醒的認識到:我失利了,我沒做好準備,我正好需要一些幫助。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辦法對失敗說“不”。
我們都是在磕磕碰碰上成長的,只有正確對待挫折,才有可能真正獲得成功。
只有積極面對挫折,才會獲得成功。
失敗不是壞事,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正常表現,我們父母不要過度指責,也不要過分擔憂。
只有一次次的失敗,才能讓孩子學會輸得起,學會如何面對失敗。
不要把一件事的成敗看得太過看重,而是要把這件事做好。
畢竟這件事并不是容易做的,如果做的又快又好,孩子就會繼續努力。
孩子也有自己的學習,也有自己的煩惱,有自己想要的,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不懂事,一點小錯誤都沒有,這是不應該的,并且會促使孩子失去對未來的希望。
實際上,孩子的心智模式與成人模式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大多都有叛逆的心理,很多時候父母阻止不了孩子的做法,可能就會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因此孩子對父母的干涉就會格外的反感。
也有一部分孩子會因為逆反心理導致他們故意和父母對著干,往往出現親子關系破裂的情況。
還有一部分孩子會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特別嚴重,做事情比較沖動,父母沒辦法就只能用打罵的方式來壓制。
前段時間我家孩子就是這樣,在上了初中之后就比較叛逆,也不聽父母的話,跟父母對著干,學習成績也不理想。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自我意識會更加的強烈,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把他們當小孩子來看待,不厭其煩地叮囑咐他們注意身體健康,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啰嗦,特別是一些關于學習方面的事情,孩子覺得父母很啰嗦,不理解他們的一片苦心。
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都很叛逆,如果和父母關系不好,經常頂撞父母,父母就更加不會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了。
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好好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這樣孩子才會聽你的話。
當然,如果親子關系不好,還想要影響孩子的學習,建議家長們都帶孩子去參加親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和孩子探討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在討論的過程中促進孩子的大腦思考,這些話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興趣。
親子關系:
一些孩子出現叛逆的情況,其實在跟父母的親子活動中是可以被選擇性忽略的,如果親子活動是在家庭生活中很重要的,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家長如果有時間可以做一些親子活動,孩子也會更愿意和父母一起進行親子活動,哪怕是一個人在一旁看著也會讓孩子感到安心。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