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主題大:叛逆與愛,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系列: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影響與治療
每個人的人生會經(jīng)歷三個階段,青少年階段(12~18歲),中年階段(25~50歲),老年階段(50歲以上)。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很叛逆,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接待過一個厭學(xué)癥孩子的家庭,孩子的父親是一位收入有限、長相強勢、情緒無常的人,母親則是一位只會嘮叨的女性。
在深度催眠下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父母之間總是互相指責謾罵,都是在用自己的情緒來控制孩子。
心理學(xué)家武志紅老師說:“沒有邊界的愛,就是控制,也沒有安全感。”
沒有邊界的愛,就是縱容,是傷害。
沒有邊界感的愛,就是控制,也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沒有邊界感的愛,就是控制,也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沒有邊界感的愛,就是控制,也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這樣的愛,對孩子來說,沒有安全感,何來健康?
3
父母的哪些行為,讓孩子難以獨立?
1. 干涉
什么叫入侵?就是入侵。
入侵的意思是入侵者的內(nèi)心世界,把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他做什么事都需要別人的關(guān)注,他什么也不用管,所以什么事都可以馬虎了事,不需要思考,都可以由別人決定,他就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他慢慢的會產(chǎn)生一種全能自戀,他們會想要什么都能拿出來,所有的事情都能由他們掌控。
這種情況,也許會有,但是大部分是不好的。
心理學(xué)家埃里克森曾指出:“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認識。
要么是自我意識的統(tǒng)一,要么是對自己的認識。
有一個人說自己人生贏不了多少人,如果你這個人的自我認識感就特別強大,那你做事的成功就會很自信,自信感就會很足,就會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自我意識培養(yǎng)上。
而那些能力不足,跟不上別人進度的人,自己又不想辦法改變,就很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
而這種能力,對于孩子來說,或許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你認為這不是孩子的錯
我從前接診過一個剛上初中的小姑娘,經(jīng)常和父母爭吵。
她爸爸很強勢,對她的要求就是學(xué)習再嚴格,考不好就要挨罵。
哪怕小姑娘寫作業(yè)寫得再認真,錯得再多,考試成績依然是全班墊底。
久而久之,小姑娘的自我價值感都會降低,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就更加不愿意去上學(xué)了。
再加上她本來性格就敏感,害怕見到熟人,更不喜歡學(xué)校老師。
所以,她每天都會在家里偷偷抹眼淚,躲進自己的房間。
就這樣,一年多的時間里,她的內(nèi)心感受到了巨大的恐懼,每次情緒都在升級,變得越來越差。
就這樣,她又無法承受媽媽對她的傷害,陷入了一種無法呼吸的痛苦,甚至崩潰。
02
“我真的活不下去了。”
也許是上天的安排,小姑娘出現(xiàn)了自殺事件。
但媽媽并沒有就此放棄,并沒有因此而責怪她,也沒有因此而責罵她。
在她看來,從小到大,媽媽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她有任何異于常人的地方。
只是偶爾給她發(fā)個信息,問她的情況,從來沒有得到過回應(yīng)。
所以她無法忍受自已的情緒,無法承受自已的痛苦。
這樣的痛苦,她經(jīng)歷過太多,形成了一種對自我的苛刻。
小姑娘通過自殺這件事來發(fā)泄對父親的不滿,也是她逃避現(xiàn)實,尋求幫助的一種方式。
她說:“我得先自我療愈再去面對他人,以前我一直以為我不是一個好朋友,我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里,現(xiàn)在我知道了,我必須承認,我必須幫助我朋友。”
她認為自己的痛苦和抑郁癥是可以被治愈的。
她對父親和朋友說:“要在生命中找到自己的意義,發(fā)現(xiàn)生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這是她通過傷害自己來治愈自己的方法,或許她認為這個方法很好用。
但是她的心里,卻是在告訴自己,我有抑郁癥了。
我有時候很難過,甚至想過,自殺。
但每當我有抑郁癥的時候,總有一些人,對我說:“你要堅強,多看看別人的付出,多看看別人的付出,你不也就對自己好了嗎?”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確實看到很多抑郁癥患者,他們從最初就在自己內(nèi)心否定自己,變得自卑、內(nèi)向、自卑。
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就是一種不好的、不行的、沒用的東西,是個廢物。
他們的自我已經(jīng)被壓抑了。
他們只有在抑郁情緒肆虐時,才能看到自己。
如果在他們的意識里,自己就是一種糟糕的人,他們就會厭惡自己。
你的情緒,你的言傳身教,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
\
點咨詢免費領(lǐng)取《左養(yǎng)右學(xué)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