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案
小學一年級心理健康教案
疫情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哪些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2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
1
習慣問題
主要表現為:
1、上課不認真聽講,愛做小動作,經常遲到、曠課,經常與同學發生矛盾;
2、不寫作業,不看書,不預習,作業隨便應付,或做抄錄、抄錄;
3、有些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機械記憶,不主動思考,自己消化吸收,生搬硬套;
4、考試時心理素質差,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從而自卑心理嚴重;
5、作業簡單,應付差,依賴抄襲,反正很難完成;
6、經常因為粗心做錯事,抄襲作業,抄襲作業讓老師、同學或家長暴跳如雷;
7、學習態度消極,缺乏自信,學習沒有主動性,應付差,敷衍了事;
8、學習時一心二用,身邊始終沒有學習的對象,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低下;
9、不按時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下降,自信心不足,望而卻步;
10、總是回避錯誤問題,遇到一點問題就開始逃避,包括作業,也總是回避錯誤;
11、經常說學校里的事情,可能被其他人嘲笑;
12、對學校充滿憎惡,甚至想逃學;
13、經常離家出走或者逃學。
手機不離手,玩游戲、刷視頻,孩子沉迷于其中,為了逃避現實,就會尋找手機。家長若是不給孩子買手機,孩子就會從別的地方去尋找,去游戲廳玩,去網吧玩,在家里不愿意學習,到外面找不到學習的動力,開始沉迷于手機。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家長該如何正確的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癮。
我們都知道手機的危害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玩手機的情況也是很頭疼,不知道如何是好。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沉迷手機了,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一、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
1、家長長期在外打工賺錢,孩子扔給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照顧,孩子內心會產生失落感,覺得自己被拋棄,為了彌補缺失父母的愛,而開始沉迷于手機游戲。
2、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他們好奇心重,好奇心重,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那么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慢慢的孩子就會對手機產生興趣,認為手機是非常好玩的東西,所以孩子也會迷戀手機游戲。
3、家長應該多陪陪孩子,增加戶外活動
現在很多家長在工作之余,沒有時間陪孩子,但是下班之后就會經常帶孩子去游樂場玩,尤其是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更加希望能夠得到家長的陪伴,家長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去和孩子交朋友,陪孩子出去走走,孩子之所以迷戀手機,除了是因為沒有父母的陪伴,覺得無聊,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平時可以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這樣才能在保證孩子的安全感基礎上,慢慢地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孩子缺乏安全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1、缺乏安全感
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來,孩子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太少,這一點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而且只有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才能夠讓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
因此父母如果平時忙于工作,不懂得和孩子溝通交流,孩子內心的需求會不斷地被壓在心底,長期以往會造成孩子形成內心的缺失,當孩子長大以后,他們將會變得自卑,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恐懼感。
2、 孩子的負面情緒難以消除
家長不懂得和孩子進行溝通,也不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會越來越多,在孩子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孤獨,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當他長大以后,很可能會將這種負面情緒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3、 孩子的內心脆弱敏感
當孩子的內心越來越脆弱,當孩子的內心脆弱敏感之時,他們也會變得越來越脆弱敏感,只要敏感起來,就會釀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4、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差
自卑、自閉、抑郁、孤僻、抑郁,甚至是人格障礙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而這一切的背后,往往是由于父母,只是因為父母并沒有察覺到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導致孩子成長環境的疏離問題。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父母需要對孩子付出的努力給予足夠的理解和耐心,對孩子多一點溫柔、一點耐心。
而當孩子的性格發生變化時,父母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對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