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隨著孩子的長大,會發生特別的變化,因此,父母應該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才能真正地走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這種效應就是指人們會為了尋求關注和贊許,會做出一些與大家不一致的行為。
也就是說,當孩子做出一些與平時不同的舉動時,父母不必要反感,也不必上綱上線,只要去關心孩子,問一下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開不開心,有沒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情,然后再幫孩子解決,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
其次,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讓孩子產生自我價值感。
當孩子順利完成任務時,家長及時給予肯定和認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及時給予幫助。
孩子是敏感的,當他從父母這里獲得了足夠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那么,他就會對自己有一份確信,會對父母充滿信心。
當孩子有了自我價值感,他就會有了自尊,有了自我價值感,那么,他就會有動力,有了動力,他就會去努力。
第三,要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比如掃地、洗碗、掃地、擦桌子等等,讓他體會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員,有義務幫家里分擔一些事情。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分擔家務的,而不是幫倒忙。
第四,讓孩子為家庭的價值創造價值
比如讓孩子養一只小動物,孩子可以給父母種什么樣的種子,種多少多少種,都可以,但不能養好。
讓孩子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煮飯、掃地、拖地等等,通過勞動創造價值,獲得人生的掌控感。
第五,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事務,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是父母的一份子,他也有權利,不在家里讓孩子做一些家務,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每個成員的勞動中,父母不要總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攬,讓孩子什么都不用做。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讓孩子覺得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也有權利做主,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干,那么孩子會感到很大的壓力。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都很需要父母的尊重,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
第六,要給孩子信任
這個時期的孩子內心都是很敏感的,孩子會以父母的行為和眼光來判斷父母是否相信自己,如果父母信任孩子,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孩子的叛逆就會減少很多。
第七,要給孩子空間
在這一階段,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更好。
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讓孩子產生叛逆的心理,他們會更加的叛逆。
很多的父母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越長大越是不聽話,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孩子的思維意識都是混亂的。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叛逆的,很多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都會有自己一個反抗的心理,正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正確的指引,才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彎路,如果想要讓孩子做到更好的自己的父母就應該要在給孩子更多的尊重,給他們機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孩子面前適當的示弱,這樣才能讓孩子更愿意和你溝通,而不是一味的委屈自己。
02 父母要做出改變,才能改變孩子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了三個錯誤,那孩子必然會出現叛逆的行為。
第一個錯誤,父母一定要放下身份,要以朋友的身份去溝通,在溝通中往往孩子出現問題,父母需要做出改變,這樣才能改變孩子。
第二個錯誤的方法,父母沒有做出改變,只是不斷的去要求孩子,那孩子就不會聽你的話。
父母的行為沒有得到改變,孩子只會越來越不聽你的話。
第三個錯誤的方法,就是父母說話不算話,導致孩子要挾父母。
父母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想著單方面的為孩子出謀劃策,替孩子去解決問題,那么孩子是不愿意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的,因為他們都不愿意跟父母溝通。
有時候為了逼迫父母,孩子只能撒謊,選擇欺騙父母。
父母的話,會像一張白紙一樣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里,隨著年齡的增長,甚至還會漸漸產生反抗心理。
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親子溝通看作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課程,就像是人生的一道坎,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
而不是父母一味的說教,試圖用父母的權威來控制孩子,更不能把孩子完全聽之任之,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更加想要對抗父母,父母的教育效果也越來越差。
我相信,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容易跟孩子形成“話癆”的,但是這并不是說父母必須以權威去命令孩子,很多父母就難以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經常會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這也會讓孩子的叛逆心更加嚴重。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