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與調適
心理健康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其實,心理健康跟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系。
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研究,人的智力發育時間約為25—30歲之間。
心理健康最早可以追溯到3歲左右。3歲左右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
5歲左右是孩子初步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作為家長,如果沒有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那么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這個時期,孩子因為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面臨著巨大的變化,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也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比如,孩子的身體就像一顆樹苗,每天都要不斷地發育成長,要在12歲左右形成,在12歲左右達到頂峰。
但是,倘若孩子出現心理障礙,家長卻沒有及時發現,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在社會交往中會產生很多矛盾沖突,比如攻擊性行為、社交焦慮、自卑感、情緒低落、厭學等。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障礙就會明顯增加。這時候,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然就會和父母越走越遠,
最后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充滿矛盾和沖突,同時也很敏感脆弱,容易激動和焦慮,
父母的情緒往往會影響孩子。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大人”,學會傾聽與共情,并尊重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化解孩子的困擾和矛盾。
讓孩子們在溝通中,把不良情緒表達出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05
溝通要注意技巧
在孩子們情緒激動的時候,與其不斷地和孩子講道理,不如帶著孩子停下來,拍拍他的肩膀,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感受到父母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也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
當他們把情緒宣泄完了,心情也好了,再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06
給孩子一個空間
當你喊孩子吃飯,他卻沉迷在同樣的問題情境中,可以試著讓他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把孩子帶到一邊去玩,看看別的孩子是怎么做的。
這時候,你可以說:“我也想聽聽你怎么說的”,然后再開始說:“我也知道,你覺得吃飯不對?!?/p>
要知道,你批評孩子,不僅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反而會讓他更加覺得父母的指責,從而讓他產生對抗情緒。
只有當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愿意跟你交流,親子關系才會越來越好。
07
要想讓孩子聽你的話,你先做到,先把自己的心放寬下來
當你能夠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才會給你回報。
接納對方,允許孩子自己想和你溝通,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融洽。
心理學大師馬歇爾·盧森堡說:
“當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也許我們會說,道理不是不能說,但說的方式同樣也可以借鑒。
“寶貝,我愛你,如果你是我,我希望你能體會到,無論發生什么,你永遠都是我的孩子,我會無條件的愛你,我會一直在你身邊?!?/p>
圖片來源于網絡
孩子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也許我們誤會了他,孩子沒有告訴我們,我們以為孩子是為了逃避懲罰,實際上我們也是把孩子推遠的。
我們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真正聽話,但事實上并不是真正地讓孩子真正聽話,而是從心底里放棄了孩子,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最后,如果孩子反抗的不是我們,那么他的“反抗”也許會變成“抗議”。
用情緒懲罰孩子,往往會讓孩子陷入父母的負面情緒中,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我們先要搞清自己為什么會生氣,我們可以通過情緒懲罰孩子來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打罵會讓孩子暫時性屈服,但卻會讓孩子的內心脆弱不堪。
并不是我們的孩子不敢和我們合作,而是他們不敢去“合作”。
因為,每一次妥協,都意味著一次失敗,孩子會把這次失敗看做是一次機會。
如果我們總是說“不許哭”“不準哭”,反而會在孩子的心里產生一種思想負擔,影響他們正確的判斷是非。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高敏感的孩子,特別容易遇到問題,在困難面前畏畏縮縮不敢去爭取,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是最容易想要的爸爸媽媽,而不是需要自己幫助他們克服的東西。
反而變得更加焦慮,甚至表現出一些極端的行為。
因此,孩子的無助感和失敗感,和大人的控制欲是一樣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受到控制型的關愛,那么他們的心理問題,往往更加嚴重。
04 如何避免孩子的無助感?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的無助感?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過無助感,而且大多數的孩子會在無助感中獲得很大的自我調節能力。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