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心理健康教育對考生的影響
2019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MSW合作研究中心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在211、985高校工作兩年,除去本科畢業生,在職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分別為55.8%、32.7%、23.7%。
其中,在70%以上高校工作多年的中,有36.1%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本科畢業時遇到過不少有關工作、家庭關系的問題,但依舊沒有解決,最終導致離職的學生人數上升。
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出臺后,全國中小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已經基本建成。
有專家指出,實際上,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僅與他們自身有關,也與家長的養育方式有關。
家長的教育方式的問題,對孩子的心理影響非常大。
心理學研究顯示,同伴關系、同伴交往、家庭問題以及情緒問題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問題。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留下心理陰影的人,成年后出現情緒障礙時,會比其他人更嚴重。”陳銘霖說,他觀察到,有些孩子比較內向、拘謹,遇到事情只會找朋友傾訴、找朋友傾訴。
“一個孩子越懂事越孤單,對他們心理影響越大。”陳銘霖的女兒小學二年級時,曾經在班里因為某一科成績優異,被班主任換成了“學神”。
沒想到孩子的這一問,卻引來了班主任老師的不理解。陳銘霖說,原來,小雅的成績一直都很好,每次都是前十名,這次期中考試才考了八十多分,全班20名。對于這樣的分數,全班42名同學,他們都不太滿意。“因為成績的問題,同學們對她都不好,上課的時候,不知道老師講了什么,老師就讓同學把單詞查寫出來,或者是課后的習題冊做一遍。而因為這個原因,同學們再也不愿意學習,考試成績也受到影響。”
和陳銘霖一樣,14歲的小雅和小雅的孩子同時就讀于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孩子從小都是在父母和老師的嚴格的管理下長大,小雅在班上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幾乎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然而,在讀初三的小雅在學習成績方面一直都非常“突出”,不在沉迷于手機、看電視。她的課余時間經常會跟同學們一起玩到深夜。
“每次放假我都會到外面去看,雖然我很想回到家里,但是能不能去住會,去開玩笑。”小雅的父親為此感到非常擔憂。
在和小雅的交談中,她了解到,小雅父母從小就忙著做生意,平時無暇顧及她和她的朋友們,因為父母都是打工過來人,對她們的管教過于嚴格,造成她沒有任何自由空間。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小雅很難形成自己的性格,“她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她覺得只有在游戲里才能找到自我。”小雅的母親說。
“游戲癮基本上是網絡成癮的癥狀,有些成年人也會沉迷。”劉寧說,“游戲成癮者一般是在青春期、少年時期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導致他們喪失信心,選擇游戲中尋找快樂。”
據了解,游戲成癮的患病率在1%至8%,男生比女生的數量更多一些。“很多孩子在小學時期的表現很好,但是一旦上了初中或者高中,孩子的學習成績就出現下降。”
“有的學生開始出現逃課、不完成作業,甚至離家出走等情況,有的甚至出現嚴重的精神疾病。”程小菁說,常見的逃課現象,就是這樣的原因導致的。
“逃課”,其實就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逃課”一般發生在初中、高中學生身上,當孩子逃學“逃學”時,老師和家長不要采取嚴厲的手段進行嚴肅處理,這樣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使孩子更加厭學,甚至逃課。孩子逃學“逃課”,家長能控制得住嗎?
“逃課”不一定能功成“大事”
一些家長,一旦發現孩子逃課,就認為孩子不聽話,甚至打罵,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孩子卻屢教不改,最終導致孩子徹底厭學。
其實,孩子逃課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為了吸引家長的關注。
一些孩子逃課,多是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而逃課,家長平時可以多關注孩子,多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也可以和孩子成為朋友,陪孩子玩耍,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逃課逃學,說明孩子的內心渴望被關注,家長需要好好傾聽,了解真正的原因,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使孩子擺脫“逃課逃學”的困境。
三、面對孩子逃課逃學,家長應該這樣做
1.對孩子逃課的行為漠不關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個性,家長對孩子的漠不關心其實也是對孩子心理不關心的一種表現。而對于“逃課逃學”的孩子,他們會做出逃課逃學的行為,所以家長一定要對他們的心理漠不關心。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