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心理健康
指的是通過心理的反映,對一些有相關癥狀的個體進行評估,讓其意識到這種行為是病態的,不利于后續治療。
一些心理學研究認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一般意識不到自己有心理問題,因此他們需要很多時間去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而很多抑郁癥患者即使被診斷為抑郁癥,也很少去門診就診,導致問題更加嚴重,自殺傾向更加強烈。
所以,如果孩子不是“真的”患上了抑郁癥,并且“真的”已經是抑郁癥患者,家長們一定要給孩子找到心理咨詢師,進行干預,幫助孩子走出心理問題。
首先,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要帶孩子去看心理咨詢師,和孩子進行心理健康的溝通。
如果孩子是無意識的抑郁,家長就要注意跟孩子的溝通,傾聽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表達能力比較弱,那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醫院進行一些測試。如果孩子是“真的”抑郁,就要接受專業的精神科藥物治療,這對病情如果沒有有效的藥物的輔助,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其次,父母要提供必要的支持。
父母需要不斷地向孩子傳遞一些有用的信息,也要多關注孩子的狀態,如果孩子情緒低落,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或者帶孩子進行一些線下的社交活動,讓孩子有一些活動,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后,當孩子愿意接受治療的時候,父母也要及時給予鼓勵,增加孩子對治療的信心。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花時間陪伴孩子,多陪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給予孩子陪伴,傾聽他的傾訴。同時,也要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檔案,積極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發現他的一些優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不要讓他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避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進行引導,也要經常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不要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機。
最后,面對孩子“靈魂拷問”,父母要有信心。
1.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作為父母,要減少孩子的恐懼心理,避免孩子的心理疾病,這是最重要的。要改善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幫助孩子解除與孩子的心理隔閡,避免孩子因為有了心理壓力而去做一些事情,以免孩子的心理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2.及時給孩子調整治療。
當孩子被確診為抑郁癥后,父母不要一味的去斥責孩子,不要覺得孩子“沒事找事”,認為孩子就是想太多了,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時再來醫院解決就晚了。要明白的是,抑郁癥的孩子,通常不會真的什么都不想做,他們可能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比如不按時完成作業,經常遲到、早退等,這些都是抑郁癥的表現,父母要善于觀察,及時幫助孩子糾正。
3.父母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避免孩子擔心自己,避免出現焦慮情緒。父母應該多抽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把煩惱的事情說出來,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
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手機的癡迷。孩子喜歡玩手機,也許大多是因為父母在家里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才會想用手機作為自己的朋友。父母可以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增進感情,讓孩子走出家門,見見到更多的人,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父母要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多陪孩子聊天、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帶孩子參加學校的活動,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與同學老師溝通。多培養孩子一些愛好的興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空余時間都放到愛好上,孩子自然就不會再去想著玩手機了。
五是和孩子約法三章。比如跟孩子約定玩手機的時間,每次只能玩十分鐘,如果到了時間沒怎么辦?吃飯或是學習的時間就不能玩手機,如果可以玩手機,那就可以玩30分鐘,如果不能玩,就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爸媽可以給孩子做出選擇,比如說你要玩完作業再玩手機,還是玩完這一局,如果做完作業再玩手機,也一樣。
幫助孩子做時間管理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讓孩子放下手機,父母要先做出表率,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想讓孩子放下手機,父母首先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機,讓孩子遠離手機。
比如說陪孩子看書、玩游戲,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書、玩游戲,并且跟孩子討論書中的內容,說一些書中的故事,這樣孩子就會把手機放在一邊,自覺放下手機,陪著父母一起看書。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有些孩子,可能真的不是讀書多,而是因為父母影響了他,那么父母要跟孩子制定一些規則,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去約束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讓孩子明白人為了做一件事情都要付出勞動,這樣才能得到相應的報酬。
我們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比如說,如果你每天能夠做完作業,那么就可以玩半個小時的手機。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