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叛逆期分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4歲的“寶寶叛逆期”。
寶寶剛出生時,媽媽經常因為寶寶不吃飯而苦惱,但到了兩歲左右,寶寶開始變得越來越懂事,常常會說“我自己來”。
這時,媽媽可能想要教育寶寶,因為小時候你不聽話,媽媽就很煩躁,就直接把電視關掉,哭鬧不止。
第二個階段,7-9歲的“兒童叛逆期”。
媽媽會發現孩子有時和自己唱反調,甚至有時候氣得很:“你說你的,我的,小朋友的。”
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個叛逆期:6-8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形成,自尊心也更加的強烈,他們非常渴望得到家長的認同和尊重。
第二個階段:12-15歲。
這個階段,孩子進入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孩子逐漸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知道的一些事情,這個時期的孩子,與孩子的溝通和相處變得越來越少,很多話不愿意跟父母說。
第三個階段:14-16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進入到了青春期,他們體內的荷爾蒙開始飆升,對于學校的抵觸心理也越來越重。
他們在乎同學和老師的看法,尤其是對待自己的父母。
他們會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交給父母,慢慢的就變得不再愿意跟父母說心里話,甚至會跟父母頂撞。
面對孩子這個階段,很多父母很不適應,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學,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不愿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多家長又因為工作的原因,無法顧及到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是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的,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把孩子當做小孩子對待,依然用對待小孩子的態度去對待他。
這就會讓他們覺得父母根本不理解他們,所以他們也就會跟父母頂撞,不聽話,但是父母也不能只看到孩子不聽話的表象,更要看到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溝通的背后,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去聆聽自己的心聲。
3. 對孩子的控制感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誤區,他們總是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需要這么做,等到他們慢慢長大,自然就會明白父母的苦心。
但是他們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對待孩子應該更加的有耐心,但是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他們就會急于去控制孩子。
只有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他們才會有自己的個性,父母要懂得放手,并不是對孩子控制感的妥協。
4. 對孩子的尊重
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也可以理解,但是尊重不等于尊重,尊重就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決定,并且一起承擔后果。
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行為有關。
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孩子才有機會去認識到問題,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我們家長可以多問問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認為呢?”“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大人很可能會因為孩子在處理問題時,一時之間忘了停下來,過一會兒再說,孩子可能就會更愿意去做。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出選擇題,如:“你是想回去上學還是回去上學?”
這樣一來,孩子的思路就會被激發,說不定就會想到,原來不上學也可以這么想。
3.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如果孩子愿意上學,他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他就愿意主動去學習。
相反,如果孩子不愿意學習,即使他在教室里坐著,也是心不在焉,經常走神。
這就讓孩子感受到,上學對他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不愿意去上學,也沒有辦法讓自己變得優秀。
要讓孩子產生內在動力,父母一定要懂得欣賞孩子,多去鼓勵孩子,讓孩子找到自信,找到價值感。
然后,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能引起他學習興趣的事物,比如運動,畫畫,閱讀,學習唱歌,舞蹈等,這些都可以,并且這些東西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變得有趣,對于孩子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
如果我們能夠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變成,孩子能夠勝任的,有成就感的,那么孩子就會喜歡上學習,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有學習的成就感,那么孩子就會有很好的自信心,那么他就會擁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
最后,我們就可以根據這本書的內容,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讓孩子做到了什么,而孩子之所以沒有做到什么,可能就是缺少了一些學習的自信心。
另外,我們還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目標,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