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每個家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家孩子今年14歲了,我們平時都是說“風箏還能飛上天”,還是說“魚兒會飛”,其實是因為他自己有了自主意識,獨立是孩子成長的需求。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清楚,人生總有兩條路要自己走。
第一條路是除非你已經(jīng)很累了,那么就不要回頭再讓孩子替你走了,雖然孩子懂得這么多道理,但是由于家長的慣性思維讓他們根本不懂得為什么要讓步,也不知道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所以很多時候他們也不知道要如何做。
父母應(yīng)該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不應(yīng)該做,要想著如何才能不讓自己后悔。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開始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讓孩子去做,但是孩子還是不聽話。
父母就會覺得孩子這么做是不尊重父母的表現(xiàn),父母覺得很苦惱,于是不自覺地去跟孩子談條件,要孩子去做某件事,如果孩子還是不聽,那么父母就會覺得自己的權(quán)威受到了挑戰(zhàn)。
父母覺得自己為孩子好,孩子卻覺得自己對孩子是一種控制,這種溝通模式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跟父母溝通。
父母在和孩子談條件的時候,最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達到和孩子溝通的目的。
2. 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換一種說法
有時候孩子不愿跟父母溝通,是因為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也許能理解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晚上很晚睡覺,又要玩游戲,父母可能會說:“明天怎么不給你玩游戲了?你看現(xiàn)在幾點了?現(xiàn)在不早了!不早不準睡覺!”孩子可能會說:“明天我要再玩一會。”
父母就可以接著問:“你想再玩幾分鐘?”這樣就會引導(dǎo)孩子做出選擇。
3. 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說的是氣話,其實是在向父母傳達自己的需求。我們可以試著把這種情況變成和孩子溝通的機會,孩子會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會認為父母很理解他。
比如孩子要出去玩兒,父母可以說:“今天你們玩了一個小時的手機,我有點擔心,怕你累著。”孩子可能會說:“我才玩了半小時,你就不給我玩了,你怎么這么不懂事。”父母可能會說:“你不聽話,給你手機玩。”但孩子也可能會說:“給你手機玩,你又不給我玩。”
父母可能要跟孩子說:“你如果不給我手機玩,你要么睡覺,要么不理我。”
孩子可能會說:“給我手機玩,你不讓我玩,我偏要玩!”父母說:“我說你不能玩,你就不給我玩。”
孩子可能會說:“不給我手機,我就不寫作業(yè)!”
父母可能會說:“孩子還小,不懂事。”
但孩子可能會說:“不給我手機我就不寫作業(yè)。”
孩子可能會說:“我寫完作業(yè)就可以玩手機。”
如果父母回答:“不給你手機,你就不寫作業(yè)。”
那么孩子的認知可能會出問題。
他可能會覺得:“為什么我不能玩?”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會怎么說呢?
“你就不能把作業(yè)寫完?你今天不可以出去玩?“
“你現(xiàn)在就把作業(yè)寫完了,你不寫作業(yè),我就不寫了。”
“你今天不寫作業(yè),明天就不可以玩了。“
很多孩子雖然看起來很努力,背書背過了,但是考試的成績還是很不理想。
其實,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家長總是在干預(yù)孩子,讓孩子被動接受而已。
所以,想要讓孩子自覺,家長不妨加入限制。
這樣一來,其實也有助于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遇到問題時,孩子也不會覺得自己被限制了,反而更能激發(fā)孩子的主動性和探索欲。
同時,家長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嘮叨,比如提醒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少說多說。
05
給孩子一個空間
我有一個朋友,她說,她家孩子特別不聽話,一個星期一的早晨,她喊孩子起床的時候,孩子就像著魔術(shù)一樣,根本不起來。朋友不知道,早上喊了三次,孩子還是照樣能夠著迷,自己也就沒有在意。
后來,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她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個起床計劃,讓孩子監(jiān)督自己,結(jié)果,叫醒孩子的次數(shù),孩子比平時早上起床時間提前了三分鐘,自己也就保持著起床的習慣。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也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會因此而更加努力地避免父母叫喊孩子起床,這樣孩子也能夠養(yǎng)成早起的習慣。
3.多和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孩子早上的時間觀念不強,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給孩子制定一個上學的時間規(guī)劃,上學時起床時間,而且讓孩子規(guī)劃的任務(wù),也是十分的繁重。
有的時候,孩子不愿意起床上學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起床時間太過于“特殊”,或者是上學的時間太緊張,亦或者是孩子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