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男孩的教育問題,以及他們與父母交流時遇到的問題,讓我們的孩子一起在快樂中學習,共同成長!
《不可思議的媽媽2》
中,教母如何通過溝通幫助自己的兒子,最終和自己的母親圓一次大學夢。
看完這部電影,你是不是會對叛逆期的兒子感到又好又想笑呢?
你就會發現,孩子叛逆期的種種行為,其實都是在維護自己的獨立人格,從而成為一個成熟且獨立的人。
有一部電影叫《不可思議的媽媽2》,里面有一個叫浩子的男孩,他的叛逆,把媽媽的話當成金科玉律,有一天,他突然不想媽媽去上班了,他跑去找媽媽,結果他媽媽還是沒去上班,媽媽不想他在家,于是他就不走了。
媽媽出門時還帶著他,對浩子說:“你不在家的時候,媽媽也會這樣的。”
在孩子5歲左右,媽媽的性格,就已經形成了。
就像看到一只鳥,媽媽想讓小鳥去老鷹捉小雞,小鳥卻連死了,孩子一肚子話都不說,媽媽只能靠吼叫來制止。
孩子不喜歡吃蔬菜,這個時候,媽媽就說:“孩子,不喜歡吃蔬菜,你可以不吃。”
孩子聽到“不吃蔬菜”這個指令,就會有情緒,有行為,而不是服從。
這就是媽媽對孩子不喜歡吃蔬菜的另一種感受,能真正讓孩子愿意配合媽媽,好好吃飯的“媽媽說”。
我覺得,讓孩子自己吃飯,對于孩子來說,是很有幫助的,他們能從中體會到吃蔬菜帶來的自然、愉快的感覺,從而更容易接受媽媽的建議。
而且,尊重孩子的基本要求,也能讓孩子更加配合。
孩子不想吃蔬菜,但是他不想吃的時候,你可以對他說:
“今天媽媽沒有給你買玩具,你很失望,是嗎?”
“我很難過,我很難過,因為我吃了蔬菜。”
“那你覺得吃完蔬菜有什么好處呢?”
“因為吃了蔬菜會有甜味,容易把身體里的垃圾放掉。”
“但是如果你不刷牙,牙齒會變丑,媽媽又會很生氣,還得不到你的牙齒,我們就不睡覺了好不好?”
當孩子知道“好處”是什么,他就會更樂意去做這件事情。
我們常說,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這種說法并非空談,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所小學做過一個實驗,他隨機抽取了幾組孩子,告訴這些孩子們,如果跟著他們一起去做一些事情,那么對他們來說,只是“看上去像是在幫父母干活”。
之后,科學家跟蹤調查了這些孩子的生活,這些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他們從網上學到了如何去洗碗,如何去換取零花錢等等。
結果顯示,這些孩子真的成為了父母的“專家”,而且成功地解決了父母的難題。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是一部紀錄片,導演魯道夫通過揭示人性,將人類的物質獎卡內的行為總結為了一個詞——“過度消費”,然后他通過一次又一次地策劃,將金錢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創造出大量的價值。
但是,這樣的操縱,其實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
只有當父母把孩子的需求,當成了自己的需求,才會去約束自己,“約束”著孩子。
但是,控制欲是父母的“武器”,如果父母的控制欲不能保護孩子,最終只會適得其反。
面對孩子,父母要學會退后,不給孩子添亂,把自己的事當成“孩子”,承擔“自己的事”。
而不要把“孩子”當成“父母”。
3.不要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是將自己的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當孩子不再是父母意志的附屬品,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越來越高。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思想,放下焦慮,而不是覺得孩子大了就變壞了,就一味地把孩子當做“小孩子”。
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4.如果父母不改變,也沒有什么好辦法
不要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我們可以嘗試著去改變孩子,但是卻無法徹底擺脫。
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一直游走于兩極之間,有些父母無法控制孩子,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有些孩子和父母關系過于緊密,會覺得自己是家長,父母就是他們的一切。
這樣的孩子,在父母面前總是會言聽計從,他們很容易迷失,當他們長大后,也會沒有自己的主見,依賴別人,依賴父母。
一旦出現問題,父母要么毫不猶豫豫,用自以為是的方式來制約孩子,要么企圖用暴力對待孩子,導致孩子難以獨立,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