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收集
來源 李基
心理健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整體素質和學習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內容。據教育部統計,今年全國共有心理健康教師65%,其中,12~17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占比最高,為大學生、研究生等職位高。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但在容納量、醫療衛生醫療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卻相對落后,心理健康工作的前途和社會競爭力卻不斷下降。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并與全球共病研究報告《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報告顯示,在8月10日召開的2018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宣傳活動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提出了“全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主題。
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隨著年級增長,抑郁檢出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小學階段抑郁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為1.9%-3.3%;初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為三成,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6%-8.6%;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為10.9%-12.5%。
這些孩子有的厭學失眠、身體虛弱、食欲減退、心慌、失眠、興趣喪失,有的沉迷網絡世界、逃避現實,有的甚至出現自殘自殺行為。
這些孩子有的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悲痛欲絕,覺得自己可能不該活下去。有人卻說:“這都是因為游戲害了你們。”
他們不知道,游戲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大。
圖片來自網絡
曾經有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孩子今年上高二,每天晚上都在被沒收手機、電腦和訓斥。當孩子還在昏昏欲睡的時候,這位媽媽就把手機給孩子玩,讓他盡情地玩,她認為,孩子玩游戲是因為無聊、空虛、沒有目標,才轉而癡迷游戲,所以她就想辦法“獎勵孩子玩游戲”,孩子的沉迷是在幫媽媽做家務、在做一些事的時候,她想玩游戲,她就讓孩子陪她一起玩。
剛開始孩子只是以為是無聊,畢竟還有家長陪著自己一起玩。但后來發現,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孩子是在玩游戲的時候,她并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將孩子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孩子也就成了自己的附屬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自己。
所以,聰明的家長,從一開始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這種性格,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孩子,媽媽希望你在睡覺之前把這段時間內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這樣下次再玩游戲的時候,就可以減少玩游戲的時間,不至于把時間浪費在玩游戲上。”
第二個建議:營造良好的睡眠氛圍
孩子因為游戲而分心,被家長吵的睡不著覺,這樣一來,孩子肯定也不想睡覺,他想“自己的時間都這么多,玩游戲的時間都這么長,那還不如好好睡一覺”,于是孩子就更加不想睡覺了。
所以,想要讓孩子早睡早起,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快睡覺,明天又要上學了,不能玩游戲了。”
而且跟孩子一起坐下來談一談,可以這樣問:
我知道你還想玩游戲,對吧?那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么喜歡玩游戲嗎?
是想要解決問題,還是想要逃避呢?
你愿意跟媽媽說一說,我們一起解決問題嗎?
你能想出這個方法,說明你很勇敢,遇到問題時一定會自己想辦法解決的。
3、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一件大事,家長應該在平時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這樣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能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依賴于父母的幫助。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引導孩子學會傾聽
傾聽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傾聽也是對人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傾聽能夠讓人更好的了解周圍的環境,也能讓人更好的對他人產生同理心。在傾聽的過程當中,還能夠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在傾聽的過程中,孩子更加能夠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尊重,他們也會更加愿意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傾訴,而不是單方面的將自己當做是小孩子。
2、家長要適當的示弱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表現與自己期望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學習成績方面,家長要適當的示弱,多和孩子交流溝通,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想法和目標相差甚遠時,家長也不要過于苛責。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不要讓孩子在家中感到壓抑。
3、了解孩子內心想法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希望自己是父母的驕傲,如果想要讓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那么作為家長就應該多和孩子進行溝通,通過聊天來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家長也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也不要一味的否定孩子,而是應該學會傾聽,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