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微課
這些孩子可能有些“社恐”
“一、家長、老師多給孩子一些耐心,鼓勵孩子自信,和孩子一起應對考試。”周南中學心理健康教師楊春花告訴記者,孩子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即將到來的校園生活充滿期待,有助于他們盡快融入新的環境。
去年,有教育專家提出“家校共育”的理念。他認為,家校共育是指家長要關注孩子在學校和班級中的表現,通過發現孩子出現問題及時與學校和班主任溝通,并對孩子在家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進行綜合判斷,對癥下藥。“我們班上就有學生自己不愛上學的情況。”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楊春花告訴記者,有些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出現問題,父母和老師依然采用了以往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夠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靈成長的路上,誰都需要被看見。”她說,哪怕是很小的時候,母親都會在放學后,特意騰出時間陪伴孩子聊天、玩耍,聊聊天,別讓孩子認為,他們在家庭中很孤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成為孩子最好的傾聽者。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要學會傾聽,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
“要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孩子,用尊重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李煥英說,面對孩子的叛逆,父母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避免大喊大叫,只有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交流,才能讓孩子愿意表達自己的內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李煥英建議,很多時候,家長如果遇到問題,不妨先不要著急上火,讓自己先冷靜下來,然后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如果孩子正處于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比如,“我很擔心你,你現在正在學習中,請你先冷靜一下,聽聽看我們接下來怎么做。”
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孩子很容易放松下來,會聽進你的話。
02
自我袒露
李煥英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一位男士,很焦慮地和孩子談他的爸爸的缺點,孩子怕他說自己不夠優秀。
父親跟孩子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你要承認并承認它的不足。你現在所做的這些不舒服的事情都是在傷害別人,別人可能正在毀掉自己的個性,傷害你,甚至毀掉你的下一代。”
父親是一位高級心理咨詢師,每天晚上,晚飯后他,他會對孩子說:“你要是再努力一點,也不晚回家。”孩子內心被打壓的攻擊性,就會減少很多。
四、孩子“抑郁”
經常會在網上看到一些明星的孩子,當他們取得非凡的成就時,就會做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當他們做出一些夸張的動作時,他們就會不想回家。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點好處,沒有一點好處,他就會“抑郁”。
五、孩子有任何“奇怪”的行為
孩子從10歲左右開始漸漸有了自己的思維意識,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見,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形成“生活”的品質,那么這個孩子在長大后就會顯得“另類”。他們習慣性地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同時也覺得自己什么都是錯的。
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自我意識增強,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很脆弱,所以對于孩子自己的想法也會很執著,也希望父母能夠認同自己,這也是孩子青春期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
3. 父母的不信任
父母對孩子不夠信任,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不自信的心理,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有些父母會說孩子就是因為你的信任才會這樣,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自己已經足夠成熟,可以對自己的事情做出決定,所以孩子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4. 孩子渴望被看見
孩子經常會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希望父母能夠傾聽自己的心聲,父母也可以適當的放下自己的身段,跟孩子有更多的了解。當父母的生活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也會第一時間告知父母,希望父母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這個時候的父母如果能夠真誠的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就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也會更加愿意主動的去解決問題。
父母可以在平時多觀察孩子,和孩子的相處過程當中,慢慢的去發現一些孩子的小心思,當孩子能夠勇敢表達自己的時候,父母要去嘗試著去接納孩子,不要總是批判孩子,
要懂得去和孩子交朋友,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自信的去面對自己的內心,也能夠更好的找到真正的自己。
孩子在社交活動當中,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如果父母可以及時的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和人相處,并且是很好的朋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也會更加的自信,從而更加的優秀,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去打擊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自卑,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會讓孩子在其他事情上面失去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