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親其師,信其道”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先進、值得所有父母學習。家長要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一種美麗的花朵是完美無瑕的,只有對于未知的領域進行潛心研究的人,才能取得這種可貴的品質。因此,家長要時刻保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當孩子身上出現心理問題時,我們要對其進行積極心理疏導,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正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大,相信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會感到焦慮,不知該如何解決。據《中國教育報》介紹,在這一背景下,一些家長會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認為孩子只有學習好了,才能有出息,才會有出息,才會有未來。殊不知,家庭教育不僅包括“家事”,也包括“家風”、“家風”,完整的家規里,家長的為人處事方式、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當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但是家長卻對孩子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并沒有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應有的敬畏之心,因此,家長對孩子不滿意的態度,會成為一種強化孩子錯誤的行為。
2.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顧孩子實際情況,盲目追求孩子的理想
在家長的認知水平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成才,當他們看到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就會為此而感到失望,使得孩子養成了一個不良的學習習慣,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在小學階段,家長過分的重視分數,只重視孩子的成績和考試分數,很少考慮孩子的興趣、特長,也就是不重視孩子的素質。當孩子進入初中以后,他們就會漸漸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未來要面臨考學,自己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了,也就會慢慢的開始厭惡學習,漸漸的變成了父母眼中的不聽話的叛逆。
第三、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過分的要求
有的家長會說,我對孩子的成績過分的要求,會引起孩子的叛逆,或者是,讓孩子感到痛苦,所以,當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時,家長會心疼孩子,覺得孩子的生活太苦了。但是,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生活,不是父母安排的,也不是孩子自己的。因為孩子是自己的,所以,父母要對自己的生活有合理的安排,可以適當的安排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從而自己感悟到底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很喜歡畫畫,但是父母覺得畫畫浪費時間,就會覺得孩子不務正業,不務正業,而且浪費時間,孩子對自己很不尊重,也會感到厭煩。所以,當父母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孩子的實際水平高一點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并沒有接納自己,自己在父母心中沒有地位,于是就會通過自己的表現來反抗父母,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價值。
還有的孩子,則會通過頂嘴,表現出來對父母的不尊重,父母認為自己這么做是對的,孩子卻不領情,這也是父母最常見的一種情況。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建立起信任感,因此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就越來越低,而孩子的天性也因此變得叛逆。
第三,父母自身情緒的影響。
我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有孩子在和父母頂嘴,為了能讓父母高興,孩子就會對父母進行各種臟話或者狠話的情況,比如說臟話,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的父母。他們的表達能力本身就是很弱的,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沒有其他的管教,那么就會在父母發脾氣的時候進行反擊,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而離家出走。
孩子叛逆期間的行為,大部分家長都會感到無可奈何,因為這是對孩子最嚴重的傷害,也是孩子成長的每一天。
對于孩子叛逆期的行為,家長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去對待,才能讓孩子在叛逆期中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面對孩子叛逆期的行為,父母要做到這幾點
1、 家長要耐心的去引導
如果說父母對于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知道如何去應對的話,那么家長就需要多觀察孩子的這種行為,對于這種行為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包容,這樣才能讓孩子度過叛逆期。
2、 給孩子一定的空間
父母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在青春期明白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應該有的樣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而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尊重。
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溝通,需要父母用心的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溝通的方式需要靈活多樣,只有父母真正的做到了理解孩子,才能夠真正的幫孩子度過叛逆期。
3、 多關注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立的思考能力。
這個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因為孩子的一句話就緊張,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給予孩子過多的幫助,更不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冷漠和厭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