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
近年來,為什么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家長們的關注?學校和社會應該如何幫助兒童青少年應對心理問題?
筆者曾在《健康教育》的相關專題文章中談到過,心理健康與藥物治療的關系。現在,《健康教育》的作者強調,學校和社會應該引起重視。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李筱蓉老師曾經講過一個發生在她大學的真實案例:
在大學里面,有一個成績優異的男生,從小就非常自信,但是上了大學后,他在一個學期內就很消沉,厭學情緒非常強烈,變得不思進取,經常逃課。后來,老師和李老師找到了李老師,詢問情況,李老師告訴了李老師,李老師說:
“當初我對這個男生的評價是:他是一個很陽光的青年,但是現在我因為抑郁癥休學了,他原本的自信也受到了打擊,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很消極。”
李老師說,只要這個男孩堅持到大學畢業,他的自信心就會完全消失。而另外一個女生,卻像她一樣,從小就非常優秀,到大學畢業后,面對人生的問題也是會和優秀的人交往,會很優秀的處理事務。
李老師說:
“青春期的叛逆,其實是孩子試圖想要成長為獨立的大人的一種方式,是對家長的一次次考驗,他需要度過這個過程。”
在小安正在經歷著迷茫的青春期時,他有一次機會在校園里受到了來自社會的認可,他和自己有了進一步的交流。
“在班里,你看見的就是最初那個乖巧、懂事的你,可后來都變了,逃課的你也開始和他的班里的尖子生組隊。”
“學習這么辛苦,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來跟爸媽交流?你這成績能夠自己做主嗎?”
在小安的計劃里,競選班長,需要按照競選班長的標準去競選,還需要掌握自己應該競選的各種權利。
但在那些孩子心里,競選失敗了,是因為自己無法面對這樣的結果。
父母的打擊、冷漠、忽視,都在無形中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這對于長期的性格塑造非常不利。
在家庭里,無論孩子的生活習慣怎樣,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關注,孩子才會在有歸屬感的環境下成長,這樣的孩子內心才會更加的平和。
這樣的孩子,內心才會更加的強大,長大以后,也會更加的懂得愛自己。
要懂得愛自己,這樣的孩子,才會更加的有擔當,更加的懂得體諒父母。
2.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
想要讓孩子擁有安全感,讓孩子擁有安全感,我們就要給孩子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
家,永遠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孩子成長的庇護所。
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呢?
首先,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他們非常聰明,而有些孩子卻不一樣。
大部分孩子只知道玩手機,看電視,有些孩子卻對外界事物十分敏感。
當他們失去了來自父母的陪伴,父母又該如何彌補孩子的安全感呢?
1.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會長成什么樣,跟父母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當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最長的,孩子就會形成一種穩定的感知。
我們可以把孩子放在第一個人格中的狀態,去尋找這個重要的部分,有時候,孩子的行為,反而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當然,我們的情緒也是會傳染的,如果父母在一個家庭里面,有一個特別強勢的人,一個特別控制欲強的人,這種孩子通常是極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的,這種孩子在外面很容易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特別是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特別好帶,特別的舒服。
有一個家長,夫妻關系很好,但是孩子非常的內向,有一種孩子特別的憨憨,他害怕跟人交流,很喜歡一個人待在屋子里面,每次他一說話,媽媽就哽咽著說:“這孩子性格有缺陷,特別內向,平時不敢抬頭看人,喜歡一個人玩,我給他安排了一個很嚴格的一個任務,叫做‘解決問題’,但是結果還是一樣,就是上個禮拜天早上,就是不愿意起床,上不起床,他爸爸就把他送到工廠去,幫他看,他爸爸說等你爸回來,他跟他爸爸一起去魷魚機加工,那東西還是很不錯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買一個這種的。”
但是孩子也做不到啊,后來發現他爸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反而嘮叨起來了,你和你爸爸也不說話。后來你再跟他爸爸說這件事,他又發脾氣了。
我問他,你當時是什么感受?他說我感覺自己就像你爸那樣,你為什么不去跟我說?
他說他不想說,他說我恨我爸爸,我恨我爸爸對我的控制,我恨我的家庭,我恨我的爺爺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