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更需要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英語(疫情期間,更需要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在疫情防控期間,孩子的健康家長很是牽掛。對于孩子的身體健康方面自不必說,家長一般都做好了飲食均衡、個人衛生防護方面的工作。但是,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亟需關注?;顫姾脛邮呛⒆拥奶煨?,然而,長時間的呆在家中,孩子的心理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久居家中,活動空間小,孩子可能出現長時間的情緒低落、面容呆板、動作減少、食欲欠佳等心里失落表現。性格外向的孩子容易出現坐立難安、多動、沖動、脾氣大等煩躁不安的現象。由于缺少玩伴可能出現少言寡語、注意力不集中、發呆、無精打采,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的孤獨感增強的表現,還有些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害怕、恐慌、緊張、焦慮等比較消極的心理現象。所以,對于孩子的心理方面,更需要進行呵護。那么家長該如何去做?針對這一情況,省直關工委特邀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趙金波為大家提出專業心理健康指導的六點建議,供家長們參考。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一、理性看待,科學合理解釋
通過人民日報、央視等官方媒體獲取權威信息,引導孩子理性看待,不過度關注疫情相關報道,避免陷入信息轟炸中。對于這些疫情信息,家長們在向孩子解釋時,要給出簡單的、不含恐怖細節的答案,要使用科學客觀的解釋,要使用相對積極樂觀的詞匯進行描述,讓孩子永遠心存希望,相信黑暗不會長久,光明總會再臨。
二、以身作則,父母做好榜樣
孩子一生許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為,都來自于父母的榜樣。在疫情期間,很多兒童的負性情緒其實來自于父母。如果父母過度焦慮,反應過激等,就可能會比疫情給兒童帶來更大的恐慌。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要先面對自己,以身作則。此時此刻,父母或家人要先覺察和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這種穩定的情緒是一種內在和外在的影響力,是給孩子的一個好榜樣,對孩子而言,這是送給他的最珍貴、最好的禮物。
三、積極情緒,創造良好氛圍
在疫情期間,長時間被迫呆在家中,很多父母也處于一種應激狀態,可能會出現焦慮,煩躁的情況。孩子通過父母的情緒和行為來體驗和觀察這個世界,家長的不良情緒可能會“傳染”給孩子。所以家長應時刻保持自我覺察,當意識到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調整,讓自己保持樂觀積極狀態,讓孩子開心幸福,讓家庭一直處于良好的氛圍下,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活泉,使內在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四、合理作息,保證規律生活
目前疫情仍在發展,但是在家里不能放任自己,更不能放任孩子。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一個每日計劃,讓孩子宅在家中的生活變得更有目標,更有意義。保持孩子規律的生活作息,為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保持生活的一貫性和穩定性,能幫助孩子保持心理穩定。
五、加強陪伴,關注孩子感受
原來假期計劃被打亂,孩子無法像以前一樣出去逛公園、逛游樂場、買好吃的,他們會感到沮喪,孩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可以把室外的活動轉化為一些室內的親子游戲。建議家長和孩子共同進行舒緩情緒的游戲和活動,比如詩歌朗誦、繪畫、書法、廣播體操等形式的文體療法以活動為載體,平和地互相溝通和交流。也可以采用能讓孩子“動起來”的游戲進行親子互動,比如吹泡泡、踢毽子、套圈等運動類游戲,或者是跟隨音樂唱歌、跳舞等形式的音樂療法。陪伴是最好的禮物。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可以增進彼此間的感情交流,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提升其安全感,讓孩子在愛的陪伴中,感受甜蜜的氛圍。
六、理解情緒,學會管理情緒
在教育孩子情緒管理之前,家長應先認真反省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有沒有把孩子當出氣筒,有沒有情緒失控。指導孩子情緒管理首先需要教會孩子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能清晰地表達出來,然后進行溝通,解決相應的情緒問題。情緒管理不是簡單地壓抑、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要在正確理解情緒、體察接納自身真實情緒的基礎上,掌握調適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與技巧,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
一旦為人父母,關于照顧孩子的健康知識是一門必修的學分,因為孩子的健康是一切的根基。我們無法預知可能遭遇的肆虐,但是我們能做好的是讓自己身體更加健康,心理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