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與家庭的關系(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tǒng)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yǎng),心理建設等,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tǒng)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lián)系我們。
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種種變化,競爭、內卷已經(jīng)早早出現(xiàn)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很多孩子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比如:
沉迷網(wǎng)絡游戲、厭學;
人際交往中屢屢碰壁;
自卑、消沉、焦慮;
脾氣不穩(wěn)定且有攻擊性行為;
獨立性差,過度依賴父母
……
我國曾有一項針對4~16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指出,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發(fā)生率高達13.9%。
不得不承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jīng)成為社會、學校和家庭急需關注的問題。
很多父母對此十分不理解:現(xiàn)在的孩子衣食無憂,為什么心理會出現(xiàn)這么多問題?究竟是哪一步做錯了?
其實,一個心理陽光、健康的孩子,物質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關鍵在于“內心”:有沒有被愛、自信和勇氣所填滿,有沒有鍛煉出一定的心理韌性去面對真實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成長之路上,內心不曾有過這些力量,很容易產(chǎn)生孤獨和絕望之感。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擁有陽光的心理狀態(tài),家庭是第一道關。
家庭健康了,孩子才能心理健康。
01
孩子被完全接納的家庭
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的是價值感。
如果孩子從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愛,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堅固的自信也會讓他們鼓足勇氣,勇敢地戰(zhàn)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
換句話說,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對自己永遠支持、理解、尊重的父母,孩子的內心一定會是富足的。
心理陽光的孩子,背后也會有個陽光的家庭,他們懂得:“家是一個永遠可以包容、接納我的地方。”不管自己是什么樣,在外面遇到什么樣的艱難,家人永遠可以接住自己。
來自家庭的愛與支持越多,孩子才不會變得“空心”。
02
父母控制欲低的家庭
很多孩子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源于父母的控制欲太強。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他們用密不透風的“關心”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當控制欲漸漸變成一副枷鎖,孩子慢慢就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
孩子一開始會畏懼父母的威嚴,選擇服從,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焦慮與壓力也成倍增長。
人生最痛苦的,不就是沒有選擇權嗎?
健康的家庭,總是少不了界限感。
當大人以心疼孩子、怕孩子走彎路為借口,干涉孩子生活的一切,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會如影隨形。
03
支持孩子獨立性的家庭
作為大人,我們最常忽視的就是孩子所背負的痛苦:“孩子能有什么煩惱呢?”
人生的每個階段,痛苦和壓力都是相對出現(xiàn)的。
面對這種壓力,家長要做的第一步,不是替孩子消除壓力,而是教他如何和壓力相處,提高孩子的心理韌性。
這就要求父母多放手,多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在一件件小事里,挫折教會孩子的是經(jīng)驗和教訓,成功帶給孩子的是成就感與自信。
不要小看這種訓練,它會幫助孩子養(yǎng)成獨立、自食其力的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他會嘗試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難題,而不是逃避和一蹶不振。
一個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往往取決于他如何看待生活中發(fā)生的大事小事,對待這些問題的方式和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幸福感。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如此脆弱,禁不起打擊,都和家長無微不至的關心有關。
多放手,多支持孩子的獨立,用正確的期待看待孩子的成長,才能真正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
如何養(yǎng)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一書中寫道: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回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
因為他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fā)展。
最關鍵的,有以下幾點:
(1)父母心理健康、情緒穩(wěn)定平和
一個自身心理就有問題或偏差的父母,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須有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
親子關系有界限感,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愿。
不過分地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對自己有要求、有追求,不斷學習、提升個人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不過分焦慮,保持心態(tài)的平和、淡定,不盲目攀比,根據(jù)孩子的特質采取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保持快樂、穩(wěn)定的情緒,讓孩子在一個相對輕松、溫馨的環(huán)境中成長,對孩子身心發(fā)展十分重要。
(2)無條件的愛、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年齡越小,對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需求越強烈。
孩子長大了,在遭遇困境和低谷時,回憶起從父母那里獲得的愛與關懷,更容易幫助他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越是要好好陪伴孩子,不管時間是長是短,在那段時間里,最好全身心投入、積極回應他;不帶任何評判和要求,陪他閱讀、游戲、聊天。
如果父母總是以自己的虛榮心、面子,去給孩子施加種種要求,以滿足自己的期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對他本身的接納和愛的。
教育孩子時,不過分嚴厲、也不要一味溺愛,鼓勵孩子獨立、自理,勇于探索,培養(yǎng)各項能力,這樣他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更加自信。
不管孩子成績是好是壞,也會欣賞他身上的閃光點,接納他、幫助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3)注重親子溝通,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我曾聽過很多孩子抱怨,每次回家,爸爸媽媽只知道問“學了什么?”“考多少分?”“作業(yè)寫了嗎?”
卻從來不會問“快不快樂”“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最近有什么煩心事嗎?”
中國親子溝通質量差,是一直存在的問題,父母與孩子交流比較少會涉及到情感方面、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此就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家長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什么事也不跟自己說;孩子又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不想跟他們溝通。
這都是溝通少、不及時造成的結果。
對于父母來說,平時除了成績、衣食住行等問題,也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孩子的情緒。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以平和的情緒積極和孩子溝通,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和情緒動機。
不過分打擊孩子、責罵孩子,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及時疏導負面情緒。
此外,積極引導和鼓勵孩子凡事往好處、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勢,更加自信、快樂地成長。
其實,一個心理陽光、健康的孩子,物質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關鍵在于“內心”:有沒有被愛、自信和勇氣所填滿,有沒有鍛煉出一定的心理韌性去面對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