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家庭教育中提出如何解決對子女嚴教與慈愛的關系(家庭教育嚴慈相濟原則)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 李華錫)今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法律第十七條明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發展狀況,尊重其參與相關家庭事務和發表意見的權利,合理運用以下方式方法:(五)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為什么要強調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父母嚴慈相濟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面臨哪些挑戰?《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后,父母該如何做到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
嚴慈相濟是新時代家庭教育重要原則,可以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陸士楨認為,《家庭教育促進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社會法規,第一次將家庭教育這一傳統家事上升為“國事”,讓廣大家庭和家長的育兒行為有法可依,納入了法治化軌道,尤其是關于具體教育原則和方法的相關規定,更是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
法律明確要求,家長在教育中要堅持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這是新時代家庭教育重要原則,需要家長高度重視。”
她表示,嚴慈相濟是中華民族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自古就講究“嚴父慈母”,說的是家里既要有父親的嚴格要求、經常訓誡,還要有母親的溫柔體貼、慈愛安撫。“《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中的孟母則既有關愛,又有威嚴,成為世代相傳的為母之楷模。”
陸士楨認為,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第一個老師,古今中外無數案例表明,家庭里只講慈,甚至溺愛放縱,孩子不僅很難接受社會規則,沒有能力去適應社會,而且長大往往會自私、任性、懦弱、無理等,可能會生活在糾結和痛苦之中。
而只講嚴厲、苛求指責,甚至動輒就打罵、體罰,則會讓孩子形成畏懼、神經質、閉鎖等心理特征,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會形成對抗、暴力等行為傾向。“這是因為相傳嚴慈相濟的教育原則源于家庭和父母承擔著推進、幫助孩子實現社會化,成為合格社會人的打基礎的重要任務。”
陸士楨表示,社會化是從一個自然人到一個社會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必須完成一系列任務,如掌握生活技能,學習并接受社會文化價值,承擔社會角色,使自己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同時形成自我和個性等。“這就必須不斷擴展孩子的社會生活,促其社會性發展,不斷幫助孩子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學會過有意義的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對作為未成年人的孩子一方面堅持正確價值觀念引領,另一方面啟發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她解釋說,前者要求管束、限制、立規矩,后者則要理解、尊重和愛。“沒有前者,孩子不懂規則,不成方圓,沒有后者,孩子冷酷懦弱,不成人性。放大到全社會,則會直接影響每個個體的文明素養,影響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
父母嚴慈相濟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差距
“事實上,中國孩子的教育生態所存在的問題是系統性的、多元化的。”陸士楨認為,理論上大家都知道對孩子不能沒有原則地寵愛,也不能不講情感,一味地嚴苛,但在實際教育中往往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家長的情緒和行為。
她舉例說,在教育觀上功利的、物質化的單一目標,一味追求所謂的世俗的“成功”,把一個人復雜的人生追求簡化成有錢、有地位,并近距離地聚焦于考個好學校,獲得一個好分數。于是在學習上追求成功目標,一味地嚴,“雞娃”不斷,軟暴力不斷,甚至拳腳相加,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在情感上的嚴重隔閡。
在生活上則嚴重寵溺,物質滿足沒有休止,沒有邊界,日常生活過分替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不承擔任何責任。再比如,不少家庭隔代教育,老一輩常常會把年輕時對于子女關愛的缺陷,加倍折射到隔代的孫兒孫女身上,忽略必要的管制,甚至會在孩子發生錯誤和問題,父母管教處罰的時候,也要無原則地袒護和支持。
“這樣不僅會造成孩子的有恃無恐,不良認知,行為和情感的積累和疊加,而且也會影響家庭內部的關系和氛圍。”陸士楨說。
《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后,父母該如何做到嚴慈相濟?
《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后,父母該如何做到嚴慈相濟,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并重?陸士楨建議,首先,要堅持身教,在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和情感表達等多方面給孩子做榜樣。
其次,要端正思想觀念。一個是兒童觀,不少中國家長習慣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把孩子當成是被塑造的客體,而忽略了每個孩子都是能動的,不是被父母塑造;有潛能的,總能夠在某一方面實現自己的價值;獨特的,即便是兄弟姐妹也沒有個人特性和成長路徑是完全一樣的。
另一個是教育觀,到底要把孩子塑造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健康、快樂、有用,還是有金錢有地位的成功?父母準備讓孩子未來的日子活給左鄰右舍看,還是真正活出自己?這種基本的觀念和認知會決定父母對孩子的基本態度,也會決定父母是否真正從孩子出發實現嚴慈相濟。
最后,要特別注重根據時代特征,根據孩子的特點不斷改進教育方法。掌握好的教育方法,要不斷提高家長自身素質,要學習,既要學教育方法,也要學少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要關注,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行為與情緒,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要強調理解,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及時自我反思;要支持,時刻注重給孩子思想、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
此外,還要創造條件,實現嚴慈相濟,如確立規范,可以通過家規制定讓家中有明顯、確定的規范可循;要讓孩子在家庭里擔當責任,在家里給孩子一個崗位,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要重視高質量的陪伴,喜歡并經常與孩子親近,樂于和孩子一起解決困難;要堅持和孩子定期的談話溝通,過程中特別注意以同理的姿態跟孩子說話,以共情的狀態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實現平等交流;要善用表揚和鼓勵,要承認孩子的真實情況,而不是只承認你所希望的狀況,表揚及時、具體、實事求是;要實施有用批評,不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過錯相混淆,批評的是孩子的過錯而不是他本人,批評要講清錯在哪、后果是什么,孩子的態度是什么;要學會懲罰,不打罵不等于不懲罰,可以使用剝奪某些權力和行為補過的方式進行懲罰;要努力創造一個和諧歡樂的家,善于營造溫暖,經常表達愛、溫暖和支持;最后,還要學會使用正面的語句跟孩子說話,因為做一件事比不去做一件事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