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如何備考(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復習方法)
核心考點總結,滿滿的都是干貨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中學課程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10月,距離考試也僅剩不到10天的時間了,大家也都在為考試做最后的準備,老師也是很心疼大家的辛苦,所以送上這份禮物,希望對大家的備考能有幫助~~~~
一、課程
一、課程概述
(一)課程的概念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于唐宋期間。
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我們所研究的課程是廣義的,是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
二、課程的類型
(一)分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
從課程的組織方式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分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也稱學科課程,是一種單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強調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
(2)綜合課程是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以上學科領域而構成的一門學科。
綜合課程的特點:有利于促進知識的綜合化,促進課程內容的更新,密切教學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活動課程,又稱兒童中心課程、經驗課程,是為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課程。活動課程的代表是杜威。
活動課程的特點:第一,從兒童的需要、興趣和個性出發設計課程;第二,以兒童的心理發展順序為中心編制課程;第三,主張兒童在活動中探索,嘗試錯誤,學到方法。
(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從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的角度來劃分,課程可分為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1)必修課程是指國家、地方或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公共課程,是為了保證所有學生的基礎學習而開發的課程。
(2)選修課程是指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容許個人選擇的課程,是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發的課程。
(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區分,可將課程計劃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1)國家課程是根據所有公民基本素質發展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它反映了國家教育的基本標準,體現了國家對各個地方、社區的中小學教育的共同要求。
(2)地方課程它是不同地方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反映了地方社會發展狀況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基本要求。
(3)校本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的過程,即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活動。
(四)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
從課程的呈現方式來劃分,課程可分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三、課程理論的主要流派
(一)學科中心課程論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是最早出現、影響最廣的課程理論。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和布魯納等人是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要素主義、結構主義是其代表理論。
(二)活動中心課程論
活動中心課程又叫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及其學生克伯屈。
活動中心課程論夸大了兒童的個人經驗,忽視了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影響了系統的知識學習,只能使學生學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識,最終導致教學質量的降低。此外,活動中心課程不指定具體明確的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活動的教材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而定,因此活動課程往往帶有隨意性和狹隘性。
(三)社會中心課程論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又稱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是主張圍繞重大社會問題來組織課程內容的理論。代表人物有社會改造主義代表布拉梅爾德,批判理論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
經過以上的知識點梳理,大家對于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是否有了更牢固的認識與體會呢?希望老師的一番心意,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幫助,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吧,畢竟我們都是愛學習的孩子~~~~
二、教學內容基本環節
教師教學工作包括五個基本環節: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價。
一、備課
備課的要求
(1)鉆研教材(備教材)
(2)了解學生(備學生)
(3)設計教法(備教法)
(4)學期教學進度計劃
二、上課
上課是教學工作諸環節中的中心環節,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直接的體現,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課外作業的布置與反饋
課外作業的形式有許多種:
第一,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如復習、預習教科書等;
第二,各種口頭作業和口頭答案,如朗讀、閱讀、復述等;
第三,各種書面作業,如書面練習、演算習題、作文、繪圖等;
第四,各種實際作業,如觀察、實驗、測量、社會調查等。
四、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1.從輔導對象實際出發,確定輔導內容和措施;
2.輔導只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輔導上;
3.輔導要目的明確,采用啟發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教師要注意態度,師生平等相處,共同討論,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5.加強思想教育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輔導效果。
五、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價
學生學業評價的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直接認知被評價者的最好方法。它適用于在教學中評價那些不易量化的行為表現(如興趣、愛好、態度、習慣、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績(如興趣、繪畫、體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2.測驗法
測驗主要以筆試進行,是考核、測定學生成績的最基本的方法。
(1)測驗的種類
常用的測驗有:論文式測驗、客觀性測驗、問題情境測驗和標準化測驗。
(2)測驗的質量指標
測驗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效度、難度與區分度
①信度:是指測驗結果的穩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測驗在多次施測后所得到的分數的穩定、一致程度。
②效度:是指測量的正確性,即一個測驗能夠測量出其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
③難度:是指測驗包含的試題難易程度。試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準確測出學生的真實成績,所以,一張試卷總的來說,它的試題既要有較難的題,又要有較易的題,做到難易適中。
④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3.調查法
調查法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進行學生成績評定收集資料的一種方法。它一般通過問卷、交談進行。問卷是通過預先設計好的調查題要求學生筆答以獲取有關評價資料的方法;交談是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需要、態度和課后學習情況的一個重要方法。
4.自我評價法
自我評價法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它的主要方法有:運用標準答案,運用核對表,運用錄音機、錄像機等對自己做出評價。
三、我國中學教學原則
(一)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
(二)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主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
(四)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又稱為系統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長善救失,獲得最佳的發展。
(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七)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又稱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原則,是指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八)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為可接受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是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于或高于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四、說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主要有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
優缺點:能在短時間系統傳授知識,但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2)談話法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優缺點:有利于學生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但是運用討論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級運用較多。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者進行示范性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
(2)參觀法
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組織學生對實物進行實地觀察、研究,從而在實際中獲得新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方法。它可以分為三類:準備性參觀;并行參觀;總結性參觀。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1)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進行實際操作,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方法。
(2)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儀器和設備,在一定條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現象產生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實踐活動法是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是中心,教師是學生的參謀或顧問,教師必須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
4.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
(1)欣賞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種教學方法。
(2)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以形象為主題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經過以上的知識點梳理,大家對于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是否有了更牢固的認識與體會呢?希望老師的一番心意,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幫助,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吧,畢竟我們都是愛學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