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才紅利可觀怎么解釋(中國的人才紅利)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人才在全球競爭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我國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人才紅利”可觀。
截至2019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08萬人,按照從事的研究類型來看,基礎研究39.20萬人,應用研究61.54萬人,試驗發展379.37萬人??梢姡覈鴱氖录夹g轉化工作的人才儲備充足,而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人才正在逐步積累。
在“人才紅利”當中,我國的“工程師紅利”尤其顯著。2020年中國研究生招生人數達110.7萬人,其中理工科研究生中,博士占79%,碩士占57%。2020年中國研究生畢業人數達72.9萬人。從1978年到2018年的四十年間,研究生數量增加了約80倍。
此外,中國早年出國留學出去多、回來少,人才流失嚴重。但是,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國內就業環境優化,留學生回國浪潮正在興起。另外,雖然我國近些年普通勞動力用工成本上升,但是我國的高技能人才如工程師的用工成本相對于歐美國家仍然低不少,使得我國發展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人力成本比較優勢。
原文鏈接: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我國的獨特優勢
賴德勝:職業技術教育怎樣適應勞動力市場
一是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推進職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學徒制,完善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學位授予標準和評價機制,建立起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二是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對勞動力市場適應性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德國等職業教育強國的重要經驗。
三是結合區域產業布局突出人才培養特色。
四是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原文鏈接:職業技術教育怎樣適應勞動力市場
毛濤:應是否適時開征碳稅
近年來,國家開始運用碳排放、用能權、節能量交易等手段促進溫室氣體減排,但現有的市場化手段尚不完善,筆者建議,應適時開征碳稅。
條件成熟時,應將碳稅作為碳排放交易的必要補充,形成以“碳排放交易+碳稅”為主要減排手段的制度體系。通過引入碳稅,推動碳減排交易機制之外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關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當我國同時適用碳稅和排放權交易制度時,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協調二者的關系:按照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對企業進行分類,達到特定排放量要求的企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其他企業征收碳稅。同時,為了減少制度設計對企業的負面影響,也可以考慮給予企業一定的選擇權,即在某個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區間的企業,可以自由選擇加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或是繳納碳稅。
原文鏈接:提高碳減排市場化制度協調性互補性創新性
汪育文:社會力量在教育扶貧中的新作為
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扶貧具有資源匯集效應。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可能會導致家庭貧困學生失去教育機會。行業、企業、非政府組織、校友會、理事會、智庫等社會力量利用籌資、捐贈、資助等手段,以設立獎助學金、提供志愿服務、援助法律事務、建設教學場館、建立就業創業基地、招聘勤工助學崗位和贊助校園文化活動等形式進行教育援助。
社會力量特別是一些帶有行業協會性質的非政府組織,內部人員大多是由一群有名望、有情懷、有擔當的專業人士和一批飽含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組成,他們參與教育扶貧,不僅能夠在資金上給予援助,更能夠為資助對象帶來創新思維和活力。
社會組織既有平臺優勢和資源優勢,又有組織優勢,他們參與教育扶貧,已經從注重學費援助、設施捐助等“硬公益”轉向對貧困地區學生成長成才的“軟服務”,逐漸從“扶教育之貧”發展到“依教育扶貧”,此類造血式教育扶貧可以激發受助群體的內生動力,使部分貧困家庭減貧脫貧。
原文鏈接:社會力量在教育扶貧中的新作為
趙暢:切實加強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
要把革命文物保護好,必須加大投入。要通過必要的調查摸底,從整合優化資源出發,有針對性地加大分級投入保護的力度。尤其對那些紅色元素濃、文物價值高但年代久遠、原本保護不力的革命文物,則必須實行搶救性保護,舍得投入,立馬搶救,運用非常手段而盡可能將其恢復到原來狀態。對于其他現狀尚可的革命文物,也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并加強日常性的維護,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確保革命文物處于“安全、可控,放心、可用”的狀態。在有條件的革命文物場館內,應力求通過內容引擎、體驗空間、傳播媒體和合作樞紐功能,把革命文物內在的精神能量真正激發出來,把革命文物應有的價值作用積極發揮出來。
要加強載體設計,視革命文物的特點、內容,考慮黨史學習教育的需要,精心設計相匹配的多種形式的生動載體,吸引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其中,自覺接受教育。
原文鏈接:切實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王光鑫、陳堅:怎樣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經驗與啟示
把黨建設成為用科學理論和革命精神武裝起來的、同人民群眾有著血肉聯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但是,中國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導致工人階級比重很小,絕大多數黨員是農民和其他勞動者,也有很多知識分子,還有非勞動者階層革命分子。同時,黨還長期處于農村根據地的斗爭環境。如何保持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成為迫切問題。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偉大工程,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進行,確保黨始終保持先進性。黨通過經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批評和自我批評,探索出總結歷史經驗和整黨整風的有效手段,不斷克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左”右傾錯誤,逐漸走向成熟。黨還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培育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三大作風,這些優良作風是我們黨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是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原文鏈接:怎樣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經驗與啟示
李兆杰:崇尚共產黨人的大德公德私德
做到學史崇德,可以從理想信念堅定的大德、執政為民的公德、嚴以律己的私德三個方面來把握。
從黨的歷史中體悟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堅定的大德。學史崇德,就要通過學習黨的政治鍛造史,筑牢信仰之基、把穩思想之舵、補足精神之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對黨的忠誠之心。
從黨的歷史中體悟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公德。學史崇德,就要牢記黨的初心使命,深化對黨的性質宗旨的認識,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從黨的歷史中體悟共產黨人嚴以律己的私德。學史崇德,就要通過學習黨的自身建設史,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培養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把好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始終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原文鏈接:崇尚共產黨人的大德公德私德
黃錦前:“馬踏飛燕”應為“馬踏飛鷹”抑或“天馬逮烏”
前段時間,多家微信平臺皆集中報道、轉發一個重要發現,即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馬蹄所踏之鳥并非燕,而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征之鷹,奔馬則是漢代河西地區出產的訓練有素的軍馬?!榜R踏飛鷹”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陜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因此,“馬踏飛燕”應該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不過,要徹底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還是要解決該器的年代問題。
“馬踏飛燕”出自的武威雷臺墓葬,系1969年10月發現并發掘。自發現以來,其年代問題在學術界便有很大的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東漢墓,另一種則主張是較晚的西晉墓,幾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
何雙全、吳榮曾、孫機、郭永利等學者先后以墓葬形制及出土的典型器物如五銖錢等為據,論證其年代為西晉。那么,正如一般研究者所認為的那樣,該墓所出隨葬品應與墓葬年代相仿,而“馬踏飛燕”的年代,顯然系西晉而非東漢。回過頭來再看,當初以東漢墓葬的時代為背景,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抑或現在有人主張更名為“馬踏匈奴鷹”,自然也就失去了賴以成立的前提。
“馬踏飛燕”的準確寓意,也需結合墓葬和器物的年代及時空背景,重新進行反思。曹定云認為,銅奔馬所踏之“鳥”實為“烏”即“烏鴉”,代表神話、傳說中的“烏鴉”即“太陽”。由浙江龍游石窟“天馬行空”圖,可證武威雷臺奔馬銅雕應是“天馬逮烏”;馬王堆帛書《相馬經》中有“逮烏鴉”,即奔跑速度極快的“千里馬”,此馬名之產生,實源于天上的“天馬”,是用天上的“天馬”比喻人間的“千里馬”。從器物造型、墓葬年代以及當時的時空與歷史背景來看,在現有的各種說法中,似以此說最為符合實際,應是目前最為合理的解釋。
原文鏈接:“馬踏飛鷹”抑或“天馬逮烏”
夏海龍、吳天龍:實施糧食安全戰略需多維發力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一項大的戰略工程,不僅需要保障總量的安全,還需要實現結構的安全;不僅需要保障數量的安全,還需要確保質量的安全;不僅需要保障生產的安全,還需要保證供給的安全;不僅需要保障當下的安全,還需要接續長久的安全。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形勢,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既要確保農業生產資源不減少,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穩定并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又要落實屬地責任、突出責任擔當,繼續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實行黨政同責,確保糧食生產政策的落地和落實。
持續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必須在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產得足,還需供得暢。要繼續加強政府對糧食產業運行的宏觀調控,完善生產、加工、收購、運輸、儲備、銷售供應鏈,并合理布局區域性農產品應急保供基地,加快培育多元市場購銷主體,有序搞好搞活國內糧食購銷。
有效減少產后損失和浪費。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的減損工作,并且積極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積極營造更安全的國際貿易環境。積極開展重要農產品國際合作,健全農產品進口管理機制,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原文鏈接:實施糧食安全戰略需多維發力
李瀾、王建新:論環境約束條件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高質量轉型
從民族地區生態脆弱性出發,運用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測度法對2000-2017年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主要以不斷提升經濟增長速度、擴張發展規模為主,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對于此期的經濟高速發展貢獻不足,客觀上導致經濟發展向高質量轉型過程中面臨穩定數量增長與實現綠色效益之間的內在矛盾?;趯Υ嗣艿睦硇哉J識,新時代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向高質量轉型,一方面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擯棄數量增長的片面追求,擺脫傳統發展的路徑依賴;另一方面重在選擇綠色創新之路,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綠色技術進步貢獻率,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