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讓孩子度過一個不叛逆的青春期)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有過這樣的時刻嗎?
某天,跟孩子講道理,希望糾正他的行為。
可他卻像是吃了炸藥一樣,非但不服管,還出言不遜,頂撞大人。
相信那一刻,做父母的一定覺得難以置信,怎么孩子一夜間變得“叛逆”,是他出問題了嗎?
電視劇《對手》里也上演過這一幕,無數父母直呼“真實”。
媽媽段迎九懷疑兒子陳星騙錢,倆人話不投機,一場激烈的沖突瞬間爆發起來。
兒子氣媽媽整天只會說教,根本就不懂他在想什么。
聽到兒子一番指責式的反擊,媽媽也不甘示弱,不斷炮轟,字字句句全都在說兒子的不是。
兒子更是口不擇言,一句“我早就不想認你這個媽了”,氣得媽媽一激動,隨手拿起水杯淋了過去。
整個吵鬧的過程,正是應驗了那句話:每個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間,注定要有一場戰爭。
不管承不承認,孩子一到青春期,確實會發生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即便道理再對,費的心思再多,孩子不聽就是不聽,溝通不了,也沒有什么交流的余地。
難道,關系只能眼睜睜看著惡化下去嗎?
也許看完下面這些故事,大家會對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有新的認識。
叛逆,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標志
河南南陽一個13歲男孩,沉迷游戲不認真上網課。
擔心他成績受到影響,父母嘗試好好勸說,但溝通無果,父母一氣之下摔壞了手機。
這一摔,直接把男孩“逼”走了。
整整三天,都不見男孩的蹤影。
父母急得連忙報警,誰知民警一走進屋里,就聽見一樓廢棄的儲物室有異響。
一看,發現男孩正裹著棉被藏在床底下。
被發現的那會,男孩還很倔強不肯出來,即便餓了三天,仍舊一動不動。
直到民警不斷勸說,他才愿意現身,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其實,他只是希望得到認同。
有人說,叛逆的孩子,都源于他覺得不被家里理解。
他并不是故意要和父母唱反調,更不是想要父母難堪,很多時候,不過是他開始在意自己是否能自己做主,別人能夠理解和認可他。
那是青春期獨有的一種自我覺醒,經歷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都渴望通過某些特別的方式引起別人的重視和關注。
即便他所做的和真實的需求并不相同。
郭麒麟曾經在節目中自曝自己一段叛逆的經歷。
當時自己正上學,爸爸郭德綱總會有意無意引導他日后涉足相聲界。
雖然他從小就有學相聲的氛圍,可心里就是有一股反叛的勁兒,爸爸越想讓他學相聲,他就越說自己要當網管、做廚師。
順利度過了青春期,他也漸漸找到了對相聲的喜歡,如今成了領域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彪勒說過:
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轉化成成人的一個過程,這時孩子的心理都不太成熟,心理閉鎖和叛逆是普遍現象,也稱為“消極反抗期”。
孩子出現叛逆,父母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都要經歷一次,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形成獨立人格,完成成長的人生功課。
這時,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等待,以及相信他們。
教育最大的殘忍,是勸他聽話、聽話
“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會叛逆,但我就是希望女兒能夠聽我的話,按我的想法來啊!”
這是身邊一位媽媽的抱怨。
自從女兒上了初二,她發現原本乖巧的女兒變了,什么心事都不跟她說,還經常緊閉房門。
要是多嘮叨幾句,一定會引來女兒更大的不滿和反抗。
為此她問了無數過來人,想知道有什么辦法,能夠把女兒拉回原來聽話懂事的狀態。
但,一味要孩子聽話,真是好事嗎?
演員馬思純曾在網上曝光自己患抑郁癥的前因后果。
一直以來,家里的長輩總是灌輸她“你要聽話懂事”、“不能自我”的思想。
如父母所愿,她成了很多人眼里的“乖乖女”,不會輕易讓別人難過,不會隨便麻煩別人。
不管遇到什么事,她都不會生氣,更別說叛逆了。
不會忤逆父母的要求,過分為別人著想,被人欺負也是忍氣吞聲不敢反抗。
她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給別人,沒想到,到頭來卻患上了抑郁,身體出現嚴重的反應。
接受治療后,她學到了“愛自己更多一些,有脾氣可以發出來”。
能夠從“乖乖女”的牢籠中走出來,無疑是不幸中的萬幸。
可現實中,有多少孩子稍微叛逆點,就被父母批評打壓,嘲諷否定?
大家對好的標準,只有“乖”這一項?
不是說要放縱孩子的任性和自我,只是在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時,一味地告訴他“你要聽話”是對他個性最大的毀滅。
正如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說的:“讓孩子服從成人的意志,這是成人犯的最大最可恥的錯誤。”
太多的孩子,因為活在父母的統一標準里,喪失了很多實現自我的可能。
他們明明想表達自己,活出自己,卻被處處設限,最終只會變得逆來順受,成為戴著假面具的“老好人”。
善待孩子的叛逆
就是善待他的一生
知乎上一位網友分享自己的青春期,坦言特別感謝自己的爸爸。
因為學習比較吃力,所以他表現出嚴重的厭學。
每次老師找他談話,他只會覺得很煩,特別想頂撞老師;一回家,媽媽抱怨他不懂事,學習又差,他就容易發火,好幾次都裝病賴在家里不出門。
后來,爸爸知道跟他說什么都沒用,就特地請了一個月的假,專門在家里陪他。
不講道理,也不勸他去上學,每天找他下棋,出去散步逛街,只字不提他的問題。
神奇的是,一個多月后,他突然開竅了,意識到不讀書不行,便主動提出要回學校。
正是那段經歷,父母對他的態度變得很溫和,有事情會先問他的意見,最后他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如今成為一名出色的寵物醫生。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強調: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善待孩子的叛逆,便是善待他的一生。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莽撞,或許我們應該這么做:
1、少一點嘮叨,多一點愛的行動
紀錄片《鏡子》里的張釗,每次跟父母抱怨學習壓力大時,父母不是關懷他,而是不斷質疑:
好幾千人都受得了,為什么你受不了。
然后就是一大堆道理和嘮叨。
受不了這些,張釗干脆把父母趕出家,把自己鎖屋里不出門,逃學。
后來,父母清楚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改變策略,不再對他嘮叨講道理,而是盡可能地滿足他,用實際行為表達對他的關心。
結果反倒是他主動想要繼續讀書,改變很多父母看不慣的行為。
教育家盧梭有句話一針見血:“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青春期的孩子,很難聽進去道理。
不如拉上嘴巴的鏈子,該做飯做飯,該陪伴陪伴,用愛的行為告訴他“爸爸媽媽都在”,更能打動他。
2、尊重孩子叛逆的意愿
紀錄片《鏡子》里面另一個孩子家明。
最初和父母的關系劍拔弩張,吵得不可開交。他想要當背包客,體驗一下生活。
爸爸卻堅持,現在就是要好好學習,別整些有的沒的。
他不聽,活得特別憋屈和痛苦。
當爸爸在心理老師的引導下,終于放下心里的執念,讓他在當地當一回背包客。
父子倆的關系,神奇般恢復正常,彼此間有說有笑。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放手讓青春期孩子自己去發展,給他們充分的獨立成長空間,他們的叛逆行為自然會消失大半。”
孩子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恰恰是在摸索自己和世界的相處方式。
父母只需要做的是,尊重他、接納他,在安全的情況下,放開手允許他試試看。
當他心里的情感需求被滿足了,自然也就慢慢重回正軌,繼續踏實走自己的路。
3、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相處
《小歡喜》里有一幕,童文潔和宋倩兩位虎媽一邊吃飯一邊自我檢討。
發現孩子們都跟自己的爸爸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爸爸能和他們成為朋友,不像媽媽那樣總是要求、控制,還否定他們的想法。
和孩子建立了友誼,他們什么話都愿意和爸爸說,彼此間的關系也和諧親近。
的確,孩子長大了,就是希望父母能夠把他當成“小大人”,不是三四歲的小孩。
他們渴望遇事時,父母是站在他們身邊,有商有量一起討論怎么辦,而不是被指責和批評。
放低姿態,心平氣和,當孩子是朋友,話才有可能說到一塊,心才能走到一起。
仔細想想,孩子“叛逆”一下,沒什么大不了。
做父母的,雖然希望孩子能一路順順利利、無災無難,照著自己的期待快樂成長。
但孩子畢竟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坎要過。
溫和、友善地看待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變化,拋開所有不好的念頭,用尊重代替控制,用關懷代替嘮叨。
用心陪伴孩子熬過“叛逆”期,他未來的人生一定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