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方法幫助孩子走出抑郁,實現自我療愈(10個方法幫助孩子走出抑郁,實現自我療愈的途徑)
患有抑郁癥的孩子,父母的幫助非常重要。如果對孩子要求過多,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或者太忽略孩子存在,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不管是哪一種程度的抑郁癥,都屬于慢性心理疾病,使用心理或藥物治療只是暫時的方式,往后一旦遇到挫折又可能復發,唯有讓孩子學會調適壓力,自我療愈,才能真正擺脫抑郁癥的糾纏。
此外,父母也要教導其他正常的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抑郁癥,最好的方式是“家族治療”,也就是由專業人士帶領,讓全家一起面對,父母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孩子走出抑郁,變得更有自信。
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預防或走出抑郁癥呢?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建議可以從以下10點做起。
1.了解孩子做什么、想什么?
青少年煩惱的問題,一般都是學習、人際關系、感情問題、未來、外表等。這個由孩子變成大人的階段,對世事似懂非懂,父母應該關心孩子在學校里、生活中到底做些什么?經歷了什么?同時了解孩子的身心變化、知道快速變動的社會對孩子的壓力有多少,以及對未來生存的期望、希望自己有哪些競爭力等。
2.注意孩子平常對事物的反應
父母并非等到孩子有異狀才要留意,平常就要細心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例如會不會退縮、逃避?有沒有突然整理喜歡的東西送人?只想一個人在家?有時,抑郁癥的反應不是心情不好,反而以開朗、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可能也是自殺的傾向或前兆。無論如何,當孩子“變了一個人”時,就要特別注意。
平常要注意子女的生活作息、學業及交友狀況,讓孩子該上學就上學、該休息就休息,得到充足的生理滿足及生活照顧,不要打亂孩子的生活順序,讓身心得不到適當的調適。
3.抓住和孩子相處的機會
雖然可以將孩子交給學校,讓老師輔導,或由醫師開藥治療,但孩子畢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多,千萬不要忽略和孩子建立關系的重要性。
建議和孩子一起討論作業、參加團體活動或做戶外運動,甚至一起打電動,讓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一起的”,平常親子互動頻繁,多數孩子都會將父母當作傾訴的對象。
4.扮演傾聽者的身份
多聽孩子的心聲,多看他們平常的表現,留意他們表現挫敗的地方,比較容易察覺孩子的異狀,然后從旁鼓勵及協助。“多聽”是有技巧的,千萬不要只將時間浪費在“說教”上,也不要刻意要孩子坐下來談,生活中有意無意地溝通,才是最有效的管道。
5.擔任解決問題的角色
發現孩子有“異狀”,最好在閑聊時借機用言語激勵孩子,但鼓勵之余,千萬不要幫孩子做決定。父母的功能,是從生活中提供面對困難的解決方案,擔任指點迷津或解答疑惑的角色,如此一來,才可能讓孩子了解父母是可以幫助他們的。父母也要常常了解并熟悉孩子的朋友及老師,一旦需要幫忙,可立即找到適合人選。
6.多吸收相關新知
當抑郁癥演變成中度或重度時,“就醫”是最好的辦法,不過父母通常比小孩更不能接受。常常接受新資訊,才不會有偏差的認知。現在小孩對抑郁癥的概念,有時甚至比父母豐富,父母平常可參加醫療院所的衛教課程,多吸收抑郁癥相關資訊,加強自己的新觀念。不要以傳統方式看待抑郁癥子女,認為孩子只是“心情不好”,要他們勇敢、堅強一點,這樣對病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7.親子一同探索抑郁原因
抑郁癥處理方式有很多,運動、看書、找人傾訴、寫日記等都是,但不見得適用每個人。父母最好從旁輔導小孩,與孩子一起做,共同挖掘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一昧要求孩子“應該做什么”或“不該做什么”,反而壓抑孩子內在情緒,無法表現出來。
此外,了解孩子是否對自我有“負向認知”或不切實際的看法,例如對很多事吹毛求疵或忍受力變低。父母和孩子一起思考問題癥結、一起面對,父母可慢慢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看法,切勿只注意孩子的弱點,而忽略他的長處。
8.接受孩子患抑郁癥的事實
有些家長會否定或無法接受小孩得抑郁癥,常常認為孩子只是壓力太大或課業壓力太重。父母必須有“面對事實的心理準備與勇氣”,認清事實,依照孩子的癥狀,考慮是否接受心理輔導或就醫,才不致延誤孩子的病情。
9.動用孩子的師長、朋友關系
父母該知道如何動用孩子周遭的師長、朋友等人際關系,產生影響力,例如找孩子信任的老師進行心理輔導,或者請孩子的朋友陪孩子一起上學,讓孩子有上學的動力等,都是比較有效的方式。
10.協助就醫、配合用藥
抑郁癥癥狀有輕有重,有時僅需心理治療,有時需要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如團體治療方式、催眠自我療愈等,在醫院或各縣市都有抑郁癥患者自發性組成的身心調適會,定期辦講座或服務性活動,讓患者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
如果需要陪孩子就醫,可事先“做功課”,將孩子的狀況、問題歸納整理好,方便醫生詢問并進一步討論,同時配合醫師建議及指示,了解醫師給予的診斷是否明確?同時提醒孩子服藥、監督用藥等。
上述十大提議在事情發生之前便要認真去做,防范未然,萬一孩子真的患抑郁癥,也要持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