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小飯桌的孩子們(如何管理小飯桌)
▲家長在校外收到多個托管班的廣告傳單。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孩子下課后、家長下班前的這段時間,孩子怎么辦?一些小學外都開設有托管機構,不僅照看孩子,有的甚至還提供作業輔導和學業培訓服務。
日前,《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校外托管機構管理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下發,加強全省校外托管機構規范管理,引發不少家長關注。
走訪
家庭式托管班“藏”在生活區
近兩年來,我市城區小學“三點半課堂”實現全覆蓋后,需要托管的學生大幅減少,托管班的數量也在逐步萎縮。
日前,記者對我市城區部分小學周邊的生活區進行走訪,仍發現一些門面和民房內暗藏著托管班。在蘆淞區南華社區、天元區泰園社區,有的托管班就設在居民家中,主要提供晚餐和臨時代管服務;在荷塘區晏家灣社區,有的托管機構不僅提供上述服務,甚至還涉及課業輔導等內容。
“平時下班晚,只好讓孩子先去托管班填個肚子。”家長李先生認為,托管班確實解決了不少雙職工家庭孩子的“放學后”問題。但托管班開辦條件簡單、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經營行為不規范等諸多問題,也讓家長有些擔憂。消防、食品衛生等,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必然有安全隱患。
規定
托管機構均須依規登記
托管機構到底要符合哪些要求,服務內容有無限定?對此,《意見》指出,校外托管機構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湖南省內開辦并依法登記,受學生監護人委托,為中、小學生提供非在校時段接送、休息、臨時看護等校外托管服務的社會機構。校外托管機構不得開展學前教育及其他文化教育培訓和學習輔導活動,不得從事與托管活動無關的其他業務,不得提供過夜住宿服務。提供學生餐飲服務的,須按有關規定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
《意見》還指出,營利性校外托管機構須依法辦理商事登記,非營利性校外托管機構應依法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并嚴格按照登記的業務范圍和服務場所,依法依規開展托管服務。校外托管機構服務場所和設施應符合消防、建筑、環保、衛生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
但記者走訪發現,不少托管機構猶如“家庭作坊”,并無相關證件。有的家長表示,反正托管班只是臨時照看一下孩子,且價格便宜,仍持“無所謂”的態度。
探索
建立校外托管機構黑白名單制度
不少校外托管班處于“野生”狀態,監管部門責任不清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此,《意見》指出,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建立部門聯動管理機制,每學期至少組織開展一次校外托管機構經營服務和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行動,及時查處非法、違規經營的校外托管機構,同時暢通社會公眾投訴舉報渠道,切實加強校外托管機構的日常監督管理;市州、縣市區市場監管和民政部門應及時將依法登記的校外托管機構名單及其登記信息,在部門信息網站上予以公開,并探索建立校外托管機構黑白名單制度,督促合法經營;教育部門要根據依法登記的校外托管機構名單及登記信息,引導學生家長(監護人)選擇合法合規的校外托管機構。
短評
便民,也須合規
戴凜
校外托管機構,常常被人稱為“小飯桌”。正如這個溫馨可愛的名字一樣,很多“小飯桌”就設在普通居民家中,為一些家長晚歸的孩子提供臨時的“家”。
多年前,筆者的一位朋友也在單位生活區里辦起了“小飯桌”。很多臨時接受托管的孩子都是同一個單位的子弟,因此,朋友在照看這些孩子時格外上心,收費也很親民,還經常和周邊人說起為孩子挑選可口菜品的事情。
當然,這個充滿愛心的便民“小飯桌”也是沒有辦證的。朋友說,一方面不知道該怎么辦證,另一方面又怕辦起來麻煩且增加太多費用,繼而提高孩子們的收費標準。
如今,這位朋友家雖然已經停辦“小飯桌”,但是他的想法或許也代表了一些同行的心聲。
筆者認為,“小飯桌”確實存在市場,能夠解決很多雙職工家庭或其他特殊家庭的特別需求,但也必須得到有效監管,畢竟這涉及孩子的各種安全問題。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以更嚴格的規范來管理這些“小飯桌”。同時,結合實際情況,讓那些能細心經營的合規“小飯桌”留存下來,為有需求的青年父母和孩子提供價廉質優的服務。
他山之石
“小飯桌”聚集,來看看這個社區如何管理
陜西省西安市黃河社區周邊學校眾多,“小飯桌”達到200余家,為了回應群眾訴求,解決這些痛點,這里的工作人員開發了一項新的“秘密武器”。
黃河社區面積只有1.03平方公里,卻因為地處西光、黃河、昆侖、華山等學校的中心,成了“小飯桌”、托管班的聚集地。以前,這里幾乎每天都會有居民因為“小飯桌”噪音擾民、占用公共資源、亂扔垃圾等問題進行投訴。家長們也為“小飯桌”管理混亂、食品安全、住宿環境等問題操碎了心。經過長期探索,黃河社區黨委聯合物業、居民代表等建立了“社區教育集團中心”,并利用自主開發出的管理平臺,將轄區的“小飯桌”進行整合,給每個環節都制定了嚴格的規范,進行統一管理。
資源整合后,社區根據經營情況,將集團內部的“小飯桌”分成三個等級,形成了社區中心化管理機制,做到“信息全公開,服務全到位,監管全透明,投訴全受理”。
通過社區統一化管理,學生家長可以清楚了解到各個“小飯桌”的具體經營情況,機構經營者也有了統一的管理規范和收費標準,社區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生源,在保障“小飯桌”生存發展的同時,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目前,轄區超過半數的“小飯桌”已經加入集團,每天還有不少新機構提交申請。社區工作人員會在第一時間進行實地考察,隨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定級。
中心化管理,對學生、家長和機構的好處顯而易見,而對于轄區居民來說,有社區監管、學生統一進出、作息統一時間、垃圾定時定點投放的“小飯桌”,對正常生活的影響也已經降到了最低。社區內關于“小飯桌”的投訴,從此前的月均20多起,逐漸下降到現在的月均不足2起,真正達到了學生高興、家長放心、機構認可、居民滿意的多方共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