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男孩應該要掌握的本領(四歲孩子的行為特點)
家庭教育非常強調三個字:慎于始,第一次特別重視。第一次是記憶的產生點,一旦產生就會持續。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作為家長,您如何慎于始?
首先看到孩子的優點,激發他的上進心,他的這個行為會再次出現,好習慣就養成了。
孩子做了三件事,兩件做好了,一件沒有做好,這個時候您要看哪里?好事,把這兩件好事先固化下來。這些小的行為,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就變成了好習慣,這種小善持續就變成了大善,大善就是志向。志向是怎么來的呢?積善成志。
古人說“十有五而志于學”,為什么十有五可以至于學,因為前面十五年積了足夠的善。帶著這種善意去做事,三十而立,三十歲就可以服務社會了。
有人說孩子這么小,經典能讀懂嗎?這句話本身就有漏洞,這句話是成人的思維。讀不懂還讀他干啥?第一養心養氣;把這些經典印在心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領悟,到后來就悟出來了。這種悟不是當下悟,是未來悟,先儲備再悟。如果從小沒有這些儲備,長大沒有什么可領悟的,以后遇到問題也不知道錯在哪里。
其次,慎于始還在于怎么樣處理孩子的貪嗔癡。
比如說,孩子第一次說臟話說謊話、第一次占便宜、第一次不尊敬師長、第一次迷上網絡、第一次亂花錢,出現的一次就是處理的最佳時機。一旦發現,馬上調整,怎么調整?不用講太多的道理,給他一個小苦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得逞。可是大人往往做不到,孩子啟動貪嗔癡,一哭一鬧,馬上見效,最后是越管也就越管不了。不是管不了,而是孩子從小已經把大人算準了,拿捏在手里。在家里就橫沖直闖,到社會就會一敗涂地。
有一次要帶珠小寶出去玩,讓他自己換衣服,他耍賴不愿意自己穿,不能邊發火邊自己給他穿,而是說;既然你不自己換,看來我們不能出去玩了,今天活動就取消吧!珠小寶說:“媽媽再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自己換。”從此以后每次帶他出去都是自己換衣服穿襪子了。
弘一法師當年論教育,說人生不幸有三:“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孩子從小亂說話,沒有得到及時的提醒和懲戒,養成了習慣,以為話可以一直這樣說。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然有一次投機取巧,居然事辦成了,以后他就會一直投機取巧。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偶然一次錯誤的行為,不僅沒有被懲罰,反倒獲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