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 堅持(抗疫 樂觀)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僅考驗著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同樣承受著沖擊和壓力。有報告顯示,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數億人出現失眠障礙問題。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當身體生病時,心理很容易陷入消極情緒,失去往日的平靜。相反,如果心理先生了病,被負面情緒所困擾,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也會被破壞,削弱對病毒的抵抗力。
為助力大眾提高自身心理防護能力,有效應對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甘肅省疾控中心組織編寫了“抗疫心理健康自助指南”欄目,與大家分享。
抗“疫”也要抗“抑”
讓我們一起趕走emo
擁抱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意識
追求心身共同健康
每個人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多種心理健康問題,應主動學習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科學認識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的相互影響,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避免持續消極情緒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倡導養德養生理念,保持中和之道,提高心理復原力。在身體疾病的治療中,要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調適不能緩解時,可選擇尋求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及時疏導情緒,預防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發生。
使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
保持樂觀、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合理設定自己的目標。正確認識重大生活、工作變故等事件對人的心理造成的影響,學習基本的減壓知識,學會科學有益的心理調適方法。學習并運用健康的減壓方式,避免使用吸煙、飲酒、沉迷網絡或游戲等不健康的減壓方式。
學會調整自己的狀態,找出不良情緒背后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進行調整,減少非理性的認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尋求人際支持,適當傾訴與求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
重視睡眠健康
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工作、學習、娛樂、休息都要按作息規律進行,注意起居有常。了解睡眠不足和睡眠問題帶來的不良心理影響,出現睡眠不足及時設法彌補,出現睡眠問題及時就醫。要在專業指導下用科學的方法改善睡眠,服用藥物需遵醫囑。
培養科學運動的習慣
選擇并培養適合自己的運動愛好,積極發揮運動對情緒的調節作用,在出現輕度情緒困擾時,可結合運動促進情緒緩解。
正確認識抑郁、焦慮
等常見情緒問題
出現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下降、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持續存在2周以上,可能患有抑郁障礙。
突然或經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害怕、恐懼,常伴有明顯的心慌、出汗、頭暈、口干、呼吸急促等軀體癥狀,嚴重時有瀕死感、失控感,如頻繁發生,可能患有焦慮障礙。一次性的或短期的抑郁、焦慮情緒,可通過自我調適或心理咨詢予以緩解和消除,不用過分擔心。抑郁障礙、焦慮障礙可以通過藥物、心理干預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治療。
出現心理行為問題要及時求助
可以向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尋求專業幫助。要認識到求助于專業人員既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嚴重,而是負責任、有能力的表現。
精神疾病治療要遵醫囑
診斷精神疾病,要去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專科門診。確診后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住院治療或門診治療,主動執行治療方案,遵照醫囑全程、不間斷、按時按量服藥,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不急于減藥、停藥。門診按時復診,及時、如實地向醫生反饋治療情況,聽從醫生指導。
精神類藥物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行任意服用。
關懷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
減少歧視
學習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知道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尊重精神病人,不歧視患者。要認識到精神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后,可以緩解和康復,可以承擔家庭功能與工作職能。要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照護者提供支持性的環境,提高患者心理行為技能,使其獲得自我價值感。
關注家庭成員心理狀況
家庭成員之間要平等溝通交流,尊重家庭成員的不同心理需求。當與家庭成員發生矛盾時,不采用過激的言語或傷害行為,不冷漠回避,而是要積極溝通加以解決。及時疏導不良情緒,營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關愛的家庭氛圍和融洽的家庭關系。
(來源:視聽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