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讓家長操心的孩子(培養嬰兒的自理能力,家長省心,老師省事)
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上有困擾,在督促孩子寫作業有煩惱。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逐漸培養他們自覺,自律,自知的過程。
01
自覺的孩子身旁
都有以身作則的家長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老師,近日,一個爸爸在家給孩子監考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
在視頻當中,可以看到孩子在書桌前做考試準備,爸爸在一旁營造考試環境。

他嚴肅地對孩子說:“線下由爸爸監考,電腦有攝像頭。”
他給孩子發下試卷,提醒孩子填寫好姓名。還要求孩子,不準交頭接耳,不準與監考老師講話。
家長模擬出了一種考場考試的場景和氛圍,是為了讓孩子重視作答的過程。
“這個爸爸表示,想讓孩子知道考試的規則與重要性,更想讓孩子嚴肅對待每場考試。”
在這種教育之下,孩子的認知會有所影響,不管在學校,或者自己學習時,都會以一種“標準感”要求自己。
02
自律品質的形成
都有家長及時的督促
網絡上,有個監督孩子學習的方法,引起網友討論。
在視頻當中,這個孩子在書桌前寫著作業,看著如此認真,其實是因為在孩子的椅子靠背上裝了攝像頭,為了監督孩子學習,攝像頭的鏡頭對著孩子的書桌,可以看著孩子寫作業。
對于沒辦法陪著孩子學習的家長,他們用這種辦法監督,也是為了讓孩子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在做這個舉動之前,需要和孩子溝通,不要讓他們有過多的消極情緒。
反之,對孩子不做規定的家長,則是對規則的“放縱”。
在《放學后》的欄目中,有這樣一對家長,在出門前,孩子的媽媽督促孩子寫作業,要求爸爸檢查,但是,爸爸的做法相反,沒有做出相應的管教。
不僅會引發家庭的爭吵,甚至放縱孩子的行為。
對于孩子來說,假設家長不予以行為引導,他們會逐漸不重視規則,只有在家庭規則的構建之下,他們才能在自我學習時,有極強的規則感和自控能力。
在規定的時間,完成學科的作業,這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規則感”。
03
培養極強的規則感
形成自我的認知
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中有這樣一段關于孩子規矩的觀點。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那么人就敢靠著欄桿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桿,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這種欄桿像是規則的邊界,會在心理上形成界限,相比于對孩子的教育,規則不是限制,是培養他們在所處環境當中,一種可以自我管控的能力。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Martin Hoffman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
在孩子2-10歲的成長過程,6-9分鐘就會被父母要遵守某項規則。
由此顯示可見,規則感對孩子的重要,而且對于有明確“規則感”的孩子,一般都有超強的責任意識。
當這種思維模式成為習慣,則會更有利于對規矩感的培養,讓孩子尊重規矩,為了讓他們將來不受規則的束縛,對規則有著更強的認知。
睿丁英語專注于青少兒英語閱讀與方法課,自主研發“語根拼讀”“語根知義”等專利課程,讓孩子“見詞能讀、讀詞能寫、見詞知義,看長相攻克語法關”,針對解決中小學生英語學習上的語音、詞義、語法、寫作難關。同時,睿丁英語以“閱讀”為核心理念,結合16種閱讀技巧,讓孩子高效習得英語。目前睿丁英語300余家校區已遍布全國24個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