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很認真為何考試成績不好(成績在家長眼里真的很重要嗎)
孩子學習成績好決不是家長天天盯著學習的結果,而是家長從小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結果。如果一個孩子需要家長天天盯著學習,這樣的孩子成績可能會一時好,但絕不會一直好。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孩子學習好是多種因素和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情況下學習成績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學習狀態和態度,第二是學習習慣,第三是學習策略,第四是學習環境。首先說學習狀態和態度。學習狀態包括學習動機和目標是否明確和積極,有了目標學習行為才有意義和價值,才能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才能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習興趣,建立起良好的學業情緒。
從而構建起學習的源動力系統,使學習態度積極明朗而在行為層面上積極篤定持久。在學習狀態和態度中非常重要的是學業情緒,積極正向的學業情緒是學習行為最持久最強大的動力。情緒背后是關系,主要包括人與學習的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伙伴關系以及與自己的關系,最直接就是師生關系,而最有決定性的是人與學習的關系。學習態度主要取決于對學習的情感、對學習的認知和行為傾向。學習態度受師生關系影響很大。
第二, 學習習慣的形成主要是小學階段,這和老師引領和影響有很大關系也是家長培養的結果。這需明確目標、抓住時機、做好示范、行為強化。當學習行為經過無數次重復也就變成習慣,學習和行為從意志控制變成潛意識驅動實現了自動化。第三,目標和態度積極明確了策略和方法就尤為重要。學習本身是一門科學,有自己的規律。具體而言包括預習,聽課、課后回顧和總結,作業強化和復習等環節。
同時不同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學習方法。態度積極,狀態積極再加上方法科學正確。最后一點是學習環境。學習環境既包括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校園及班級環境。家庭環境最重要的是和諧穩定的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家長的榜樣作用。學校環境中最重要的是學風和老師的要求與榜樣引領、同伴相互促進。孩子成績好,背后是系統支持,而成績不好,必是支持系統出了問題。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總結發現班級中成績優秀的孩子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被老師逼迫或者家長緊盯著學習。可見,只有那些能夠積極主動學習,不把學習當成負擔,而是把學習當成樂趣的學生,他們的成績才會一直好。
孩子主動學習、善于思考,是由家長正確引導出來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從出生到上學,一直陪伴孩子的人都是家長居多。家長的言行舉止、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會影響孩子是否愿意主動學習。如果家長引導孩子從小就養成閱讀習慣,那么孩子的知識面就會比較廣。如果家長教導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孩子就會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
盯著孩子學習不是嚴厲的表現,而是一種監督和陪伴。在孩子沒有養成自主學習之前,家長幫助孩子制定學習方案,并監督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完成任務,孩子的成績能不好嗎?
培養孩子善于溝通的能力,家長盯著就是為了溝通
現在有很多孩子不愿意與家長溝通,在學校也不愿意與老師溝通,老師講課時孩子聽不明白,又不敢提問,長久下去成績就落下了!這時,家長經常陪伴孩子就能培養出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遇到什么困難都愿意告訴家長,家長再做正確的疏導,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熱情,并告訴孩子怎么與老師相處、怎么與同學相處。當孩子學會溝通時,很多難題都迎刃而解,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成績自然就好起來了。
家長言傳身教,孩子自然優秀
一個優秀的家長很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能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盯著孩子學習的家長一定不賴,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就是教育的責任。家長喜歡看書,孩子也喜歡看書;家長喜歡刷手機,孩子也喜歡刷手機。當你盯著孩子學習時,你還會刷手機嗎?有智慧的家長都不會。這種有質量的陪伴就是很好的榜樣,讓孩子愛上學習,成績自然就好啦!其實,我們不要羨慕哪個孩子的成績好,你要看看孩子背后的那個家長付出了多少!
成績好的孩子,家長都不閑著,“盯”只是一種方法,不是“強迫”,更多的是“管教”和“監督”。當你明白了“盯”的意義,就反思一下自己吧!你做到了嗎?
什么樣的學生才能夠積極主動學習,不用家長時時刻刻緊盯著呢?
那些學習習慣良好,家庭氛圍輕松和諧,父母自律性強的孩子。這就對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學習好,要達到這個目標,首要的就是自己一定要自律。這里的自律包括兩方面的,一是對自身的自律,這方面與今天回答的問題無關,我就不再說了。我重點強調的是第二個方面:嚴格要求孩子方面一定要自律,決不能三日打魚,二日曬網,監督了孩子一段時間后,感覺不耐煩就放棄。
一定要制定好計劃,根據計劃持之以恒地監督孩子,直到孩子形成習慣為止。在家長的嚴格要求和監督陪伴下,等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之后,那時候就不用天天再盯著孩子的學習了,孩子將來一定會是個優秀的孩子。
孩子畢竟是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充滿了變數。
并不是說,孩子養成好習慣之后,家長就可以什么也不管,袖手旁觀了。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離不開家長的關注,需要家長配合學校老師時時盯著。但是家長這時“盯”的任務,不是僅僅盯著孩子的分數和作業,而是需要盯著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心理變化。尤其是現代社會,網絡發達,家長更要時時關注孩子,緊盯孩子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的使用情況,時刻關注孩子心理變化情況,盯好這些,是孩子擁有好習慣的基礎上,保持優秀學習成績的保障。
總結語:
成績只是一種反應的結果,1-3年級的分數不應該看得那么重要,每個孩子的基礎不同,而1-3年級是習慣培養的關鍵期,上課是否認真聽講,下課后如何寫作業?是直接不復習就寫作業還是復習完之后寫作業,很多孩子是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被老師和家長催促,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和目的在哪里,感覺是件很痛苦的事。一個孩子,一年級開始,作業都很快做好,成績也不錯。
但是深度思考和一些小問題并沒有克服,我相信如果不改善的話到高年級會有退步的情況在,因為他算是走得快的那一步的孩子。另一個孩子,對學習確實會學得吃力一點,成績標榜著他是個差生,但是他態度非常端正,不會的就多問幾遍,把錯題拿出來復習,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就可以趕超,他經歷過進步的滋味,因為學習從來不是別人的事,是自己的事。還有一個孩子,家長都非常忙,自己寫作業,再剛開始完全很多都不會做。
上課也是聽不明白,基礎不打牢,小動作不斷,成績提高是個漫長的過程。有的孩子,習慣被培養好,上課老師一點就通,家長課后再盯著復習,總結,應勇,孩子是不會差到哪里去的,這里面運用到的永遠不是一個指標。成績只是一項指標,有個孩子天資也不算差,會寫而不會寫,家長頭疼,打罵都用過,最后孩子成績還后退?為什么,孩子已經被折騰得不成樣子了,他學習根本就是為了應付,所以不想寫。
但是還是要被逼著寫,打吧,反正痛過之后我還是照舊。家里的環境很重要,教育的氛圍也很重要,成績只是人生道路上一個細小的一筆,不要老是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交友方面,應對挫折方面,發展孩子的優勢,其他方面作息、飲食、禮貌、創新、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看待,你會發現孩子真的是個寶藏,只是缺乏方法和發展的眼光。
要想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好,家長應該適當盯,而且必須會盯,那些只知道盯著作業分數的,孩子成績未必會一直好,必須盯緊習慣,同時關注心理,這樣孩子才會一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