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父母溝通是孩子人際交往的范本)
孩子1歲以后,語言能力逐漸發展起來,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了語言溝通,親子之間的沖突也逐漸顯露出來。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有一種感覺:孩子有了自我,不像原來那么容易“應付”了,尤其是當孩子直接使用“我不”來表達自己的反對意愿時。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與孩子保持良好又有效的溝通?如何才能減少親子間的矛盾和沖突呢?
今天推薦一本親子溝通類書籍《P.E.T.父母效能訓練》。
這本書里講到了一些方法,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個貫穿始終的價值,對我有著巨大的震撼:父母是人,不是神!
父母首先要完全接納自己,正視自己,才能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父母是人,不是神!
善待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父母是人,不是神”這句話是在告訴各位父母,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和孩子第一次來到人間是一樣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所以呢,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和行為,并且接納自己這些,而且是真誠地理解和接納,而非假裝接納或者壓抑自己。
良好的溝通起始于對他人和自己的接納。只有在完全接納了自己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接納他人,也就是我們的孩子。
那么,在育兒過程中,父母具體要如何做才能接納自己呢?
1、接納自己的情緒
父母是普通人,不是鋼鐵人,也不是機器人。我們也會累、也會煩躁、也會難過、也會無力,所以,當我們感受到這些情緒時,不必壓抑自己的情緒,接納它、表達它,甚至可以尋求幫助。
比如媽媽白天上了一天班,工作和人際關系都讓人感到疲憊,但是一想到晚上還要做晚餐,油煙和汗水味就讓自己特別的不舒服。另一方面,媽媽又希望自己能完成一頓美味而健康的晚餐,畢竟這樣做對孩子的健康有益。
這個時候媽媽心里會生出糾結,或者委屈,覺得自己不得不做。如果媽媽帶著情緒完成晚餐,又碰巧看到孩子對你辛苦做的菜并不感興趣,沒吃兩口就不吃了。(實際上,他只是等你做飯的時間,多吃了幾口零食,肚子不太餓。)你可能會生氣、發怒,甚至斥責孩子,孩子可能會委屈頂嘴,一段本可以溫馨的晚餐時光就這樣變了質。
其實,原本你可以做選擇,可以選擇晚上不做晚餐,帶孩子出門吃點東西。偶爾一次外出用餐,對健康也不會產生特別巨大的影響,既能緩解你的疲憊,還能避免一場你與孩子之間的爭執。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也是普通人,可以覺得累,可以有委屈,可以有情緒;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并善待它,也許就能避免一場不必要的沖突。
2、接納自己的偏見
在我們的認知里,“偏見”是不好的,需要我們盡力避免。而我們的教育法則里常常就有這樣一些原則,比如父母該“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能心存偏愛。
這個原則理論上沒有錯,然而,實際情況卻告訴我們,我們區別對待孩子的情況也是難以避免的。盡管表面上,父母們都在竭力做到公平和公正。
為什么呢?因為人會本能的喜歡,或者與自己更像的人親近。而每個孩子,都有與父母類似,或不同的特質。當一個孩子身上的特質與他的父母相似度更高時,父母就會呈現“偏愛”,盡管這種偏愛是我們都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的偏見。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正確表達每次行為差異背后的原因。比如先完成作業再玩,還是先玩在完成作業,這是兩種選擇,如果父母喜歡前者,就可能對這類孩子表達贊賞。即使選擇后者的孩子,也同時完成好了作業,但可能得到的是批評。
這里面存在的就是父母“對完成作業”這件事的理解偏差,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行為有差異,父母需要正視自己的偏見,也需要跟孩子講明差別對待的原因,以避免讓孩子誤認為是針對個人的偏見。
3、接納自己的不足
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和不足,父母也一樣。只是我們在接納自己的時候,有些困難。比如我們也會言行不一致,因為環境、情緒或者感受等發生了變化,父母對待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的言行。
這種時候,父母要反思自己是哪里發生了變化,因為什么。同時,學習向孩子解釋這其中發生了什么,以尋求孩子的理解。因為父母有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不一,只是當孩子提出異議時,才意識到。
這個時機非常好,是父母反思自己、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的良好契機,請不要為了守護作為父母的威嚴和面子,而錯過一次溝通的機會。
接納自己的不足是父母成長的挑戰時刻,也是促進親子關系的良好契機。
高效親子溝通
學會一個公式就夠了
想要獲得達到的親子溝通效果,父母在學會接納自己之后,就可以了嗎?不!溝通是雙向行為,接納自己是前提,過程中要注意學會表達接納,向孩子傳遞這種“接納”。
接納,不僅要停留在內心,更重要的是用接納性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份情感,真正將“接納”的信號傳遞給孩子。
那么,如何傳遞“接納”呢?簡單來講,學會一個表達公式就夠了!這個公式就是:“我-信息”。
這個表達公式的精髓在于傳遞“我遇到了哪些問題,我需要你的幫助”,而不是指責孩子“你的某些行為,讓我遇到了問題”。
舉個例子,有天下班回到家后,領導突然安排了緊急任務,你需要在家處理。這個時候,孩子正在看電視,聲音有點大,你無法專注于工作。這個問題你需要和孩子談談,如何說呢?
如果你說“你小聲點,看電視聲音這么大,都影響媽媽工作了”,這種表達是“你-信息”的結構,讓孩子感覺到攻擊性,甚至會有點委屈而。
使用“我-信息”這個表達公式,你可以說“媽媽正在工作,有個事情比較緊急,需要媽媽處理,你可以把電視調小聲一點嗎?這樣媽媽可以更集中精神,快點把工作做完,也許還能陪你看會兒電視。”這樣的表達更加客觀,也能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被需要。
正確判斷是“孩子的問題”
還是“父母的問題”
有時,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問題,最終演變成難解的矛盾。其實,是從開始就搞錯了問題的根本,只有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解決好問題。因此,正確判斷問題的源頭是關鍵。
1、定位問題:是誰的問題?誰需要解決?
首先,我們需要正確判斷一個問題的源頭,究竟是誰出現了問題,是孩子,還是家長?
判斷的標準是“誰受到了影響,誰就需要解決問題”。
解決的原則是“誰的問題,誰來解決”。
舉個簡單的例子,家長給孩子輔導功課,常常因為孩子拖拉、做作業不認真等著急、生氣,甚至忍不住想要打罵孩子,而孩子卻無動于衷。在輔導作業這件事上,父母的情緒出現了失控,所以,這個問題是“父母的問題”,也應當由父母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家長需要調節自己的期望與孩子的現狀之間的差距,疏導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轉移矛盾到孩子身上。
再舉一個例子,有天從孩子幼兒園回來,跟你說,今天在學校里,有人拿走了他的彩色畫筆,還不歸還。他很生氣,但又不知道怎么辦。希望你能幫他問這個同學要回來。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孩子的物品受到了侵占,所以,孩子生氣了,并懇求你的幫助。
這個問題最好的處理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你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比如學會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拒絕,明確向別人表示對自己的物品有所有權,別人不應當拿走等等。但是,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處理問題,遵守“誰的問題,誰來解決”的原則,這樣孩子才能成長。
2、孩子的問題:父母要學會克制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要學會克制自己“急不可耐想要幫助解決問題的心情”,父母真正要扮演的角色是協助者,幫助孩子發揮自己解決問題的潛能。
另外,讓孩子參與到問題中,找到解決方案,這樣也更有助于嚴格執行。當然別忘記,執行結果需要大家一起來評估,冷靜客觀地評估體系能夠讓孩子學會反思。
比如孩子看電子產品問題,看電視的影響要與孩子講清楚,看電視的規則也需要同孩子一起來制定,規則制定好以后,家長需要監督孩子來執行。
比如每天看30分鐘電子產品,這個規則可以讓孩子來提,如果違反的話,如何懲罰也需要孩子設定,這樣有利于培養孩子保持言行一致的品格。
3、父母的問題:正確表達,不亂發脾氣
當父母自己遇到問題,可以向孩子求助,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需要注意父母的態度要誠懇和真實。
比如父母在家辦公,面對吵鬧的孩子,可能會分心,這個問題是父母的問題。當父母在處理問題時,不應當將問題的源頭歸罪于孩子,認為是孩子打擾了父母,使得父母分心,無法工作。因為把工作帶回家這件事,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尋常”,需要面對的問題。
所以,父母需要客觀的表達自己遭遇的難題,并且尋求孩子的諒解,向孩子提出請求。比如“我正在做一件要緊的工作,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你可以先把電視的聲音調小嗎?或者你先看會兒書,媽媽完成工作后,再陪你看電視,可不可以?”這樣的溝通方式,更容易獲得孩子的諒解和同情。
總結:
親子溝通的首要在于父母需要接納自己,尤其是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真正的接納,不僅包括內在認同自己,也需要將這種接納傳達給孩子。
在處理親子問題時,父母應當學會正確判斷問題的歸屬,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遵循“誰的問題,誰來解決”的原則。與孩子溝通時,掌握一個表達技巧——“我-信息”,溝通的效果會更好。
最后想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親子溝通書籍,它的溝通方法也同樣適用于戀人、朋友以及同事之間。良好又高效的溝通,始終建立美好人際關系的基石。
自我介紹:寶媽一枚,努力為孩子挑選好書,相信閱讀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關注我的頭條號@加油鴨給孩子選書,獲取更多育兒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