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秩序敏感期(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應該如何引導)
來源:生命時報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受訪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 張曉鳴
本報記者 張筱悅
當父母的人可能都發現,在孩子幼年期,會有一段時間特別難帶,只要稍不如意就會哭鬧不止,讓他做什么都不聽。有些家長為此苦惱不已,為啥自家的娃這么“矯情”?
實際上,并非只有自己家中娃難帶,而是所有孩子在成長初期都會經歷這樣一段秩序敏感期。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張曉鳴說,秩序敏感期一般發生在孩子2~4歲時,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甚至想要追求一點獨立意識。通常表現為不管家長怎么和孩子溝通,他都很堅持自己的想法,經常對別人的要求說“不”,開始拒絕別人。如果有一點事情沒有滿足他的需求或按照他的意愿來,孩子會有較大的情緒波動,諸如:衣服臟一點或沾了水就不愿意穿、自己擺的東西別人不能碰、吃東西要吃完整的……當家長不能正確理解這種心理,理性的溝通與處理,孩子會更加氣憤,表現為扔東西、摔東西、哭鬧等。
張曉鳴表示,秩序敏感期是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階段,這是孩子人生中初次嘗試獨立意愿,可以說是對未來獨立的鋪墊,也是自我意識的早期覺醒。只不過這一年齡段的幼兒雖有了一點獨立意識,但又不能獨立,仍需要依賴家長,所以孩子本身也很矛盾。再加上此時又不懂得如何成熟地表達情緒,只能通過哭鬧、喊叫、摔打等行為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不少家長可能覺得孩子不聽話,進而選擇比較強硬的方式管教孩子,有些家長甚至采用打壓式教育。然而,這種做法非常不妥,容易讓孩子感受到被否定,日后變得自卑、不自信,出現人際交往困難、情緒不穩定等問題。
如何與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相處?張曉鳴建議:
1.傾聽尊重,耐心交流。有些家長可能認為,兩三歲的小孩有什么可交流的。實際上,不管多大的孩子都需要交流,只不過交流方式不同,對于年幼孩子僅僅靠言語說教可能效果不大,家長可以通過愛撫、抱抱、手勢、表情等安撫寶寶,與其交流。同時,對孩子的訴求要耐心理解,表達尊重。比如,當孩子突然指著某樣東西大哭時,可能是想要或討厭,家長要耐心問清楚,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幫助孩子達成訴求。
2.將規則意識引入教育中。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也要培養寶寶的規則意識,幫其建立最早的秩序感。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即便孩子哭鬧、不情愿也要遵守規則。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意識到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按照他的意愿進行,潛移默化中懂得守規矩。不過,要先處理好情緒再溝通。
3.言語中不要否定孩子。進行引導教育時,家長要做到“方式柔和,態度堅決”,不要用過于強硬的手段、言辭管教,要耐心說教、引導,但態度上不動搖,哪怕孩子哭得很兇。即便寶寶確實犯下較為嚴重的錯誤,家長教育時也要“對事不對人”,可以批評孩子的行為,但不要否定孩子,更不要說出“這孩子不聽話、難管教”之類的話。需要提醒的是,這一點貫徹孩子整個成長過程,否則孩子內心很容易否定自己,甚至認為自己就是家長說的那樣。
4.對孩子多些鼓勵和依賴。這一時期的孩子想要的不過是一點點成就感和獨立感。所以家長要多些依賴與鼓勵,滿足孩子小小的“虛榮心”。比如,與孩子玩玩具時問孩子:“這個玩具放哪里呀”,讓孩子自己擺放,然后鼓勵他“寶寶玩具放得真好”。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