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是這么評價青春期的孩子的: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孩子叛逆就是翅膀長硬了,想飛了,一點也不聽話了!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起來,良心簡直像是被狗吃掉了!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抓狂和無奈。
想必家有同款孩子的你,對此感受也不陌生。
為什么那個從小乖巧可愛的萌娃,到了十一二歲就成了令父母頭疼不已的叛逆少年了呢?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又該如何跟孩子相處呢?
壹心理編著的《青春期的挑戰》一書中提到,青春期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經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從年少到成長的重要轉折點。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快速成長,接近成人,但思想上卻面臨很多未解的難題,比如嚴重情緒化,拒絕交流,產生成癮性問題,像是沉迷游戲,逃學離家等。
書中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解讀了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父母以及老師理解他們,接納并且欣賞他們的閃光點,提供高質量陪伴,幫助他們安穩度過青春期。
書中內容從青少年的特點和常見問題、家長教育指南以及學校的教育指南這三方面入手,全面解讀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并提供了應對措施。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
01 如何應對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問題?
作為初中生的家長,對孩子的情緒起伏我深有感觸。
最近一年,女兒的情緒不穩定,動輒發脾氣,說不高興就不高興。
有時候看到孩子臉色不佳,當我詢問她是否碰到什么問題了,她會若無其事地說,沒有問題。
小時候,給她買根特大棒棒糖,她能樂呵好幾天。
如今,給她買了成堆的樂高,她的喜悅只有拿到的一瞬。
不僅如此,還動不動說沒有什么值得高興的事兒。
起初,我很困惑,覺得孩子是不是出現了什么問題。
在《青春期的挑戰》中,我找到了答案。
書中提到,青少年的情緒有三個特點:
一是喜歡掩飾,也就是口是心非,明明心情不好但嘴上不承認。
二是情緒容易兩極化,要么特別嗨特自信,要么特低沉很自卑。
三是幸福感很低,整個青春期都會缺乏幸福感。
這些情緒都是生理因素導致的,難以避免。
青春期導致各種激素在孩子體內沖撞,從而影響情緒波動。
身體逐漸長成大人,但是大腦并未發育成熟,他們自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你看,如果父母不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就容易陷入焦慮,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束手無策,甚至大呼小叫指責孩子。
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成為青春期孩子的負累和桎梏。
他們也會用反感和反抗來應對父母。
那么,如何幫助這些孩子紓解情緒,管理好情緒呢?
方法有很多:
宣泄情緒。父母鼓勵孩子把心底的情緒和想法說出來,找信任的人傾訴或者寫日記。
轉移情緒。父母教育孩子做自己喜歡的運動,堅持每周三到五次,像是跑步,打球,游泳,騎車等都可以。另外,唱歌,畫畫,涂鴉,都是調節情緒的好法子,鼓勵孩子多嘗試。
學會書中這些理論和方法,對父母教育青春期子女大有裨益。
順應孩子的特性,包容接納他們的情緒,不再為此大動肝火,親子關系就會好很多。
02 如何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身邊很多朋友都會抱怨,孩子大了,越發難管。
孩子上課講話,破壞紀律,放學后又沉迷游戲,或是逃課打架。
好言相勸效果不好,很多人就會懲罰孩子,比如打罵。
壹心理研究發現,懲罰可能導致攻擊性,以及習得性無助。
所以,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味地懲罰,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激發了孩子更大的叛逆心,你越不讓他做什么,他偏偏做給你看。
或者任你處罰,他放棄抵抗,但也放棄尋找出路,放棄解決問題。
最好的矯正方法就是先分析不良行為的本質,比如孩子在不良行為中獲得了什么,有什么目的。
然后根據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
舉個例子。
有些孩子上課講話,搞小動作,他這么做就是為了吸引大家的關注,嘩眾取寵。
所以,老師要是停下講課,專門花時間花精力去數落他,批評他,他的目的就得逞了。
不如換個方法,讓他站到教室的最后面,別影響其他同學,有意忽略他的不良行為,然后繼續上課,他就會明白靠這種方式來博眼球是行不通的,下次就不太愿意這么做了。
書中建議說,對孩子進行行為干預時,一定多強化他的積極行為,努力消除他的不良行為。
讓孩子明確知道,什么事是對的,怎么做是對,他要是做到了,就給他獎勵,可以表揚,或是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來鼓勵他們。
反之,孩子出現了被明令禁止的不良行為,出現一次就被懲罰一次,拿捏好懲罰的程度,不能太輕,不痛不癢他不在乎,也不要太重,激發他們的反叛。
就像前文我們說的那個孩子,上課講話做小動作,他的目的既然是吸引大家的關注,那么老師就可以經常喊他起來回答問題,或是領讀課文,給他機會來表現自己。
如果他表現好,就及時肯定他鼓勵他。
日子久了,他自然會懂得什么行為是對的,是被認可的,什么行為是錯的,是沒有意義的,他會修正自己的言行。
03 注重家庭的功能,激活家長搭檔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種現象:
父母越操心,孩子越無能。
父母越干預,孩子越自卑。
父母越無私,孩子就自私。
為什么會這樣?
書中對此解讀為家庭功能出現了問題,父母越界,過度干預,給孩子帶來了困擾和負擔。
家庭最大的功能是提供融洽的家庭氛圍,夫妻關系高于親子關系。
什么樣的家庭氛圍是好的呢?
父母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了:
生活作息規律
早餐豐盛
讓孩子承擔跟年齡匹配的家務
每天運動1小時
每天、每周有固定的閱讀時間
積極參與社會團體活動
每周有半小時以上的親子交談
餐桌上不看手機,不談成績
給予孩子適度的自由,比如零花錢和玩游戲
對照這些細節,我們就能發現自己的家庭存在哪些不足,然后彌補,努力提升家庭的功能。
其中,夫妻關系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夫妻恩愛和睦,能滿足孩子內心對安全感和秩序感的需求。
現實中那些夫妻不睦,天天吵鬧的家庭,孩子多數敏感叛逆,軟弱孤僻。
這就是家庭沒有提供孩子需要的功能,父母沒有做到位給孩子帶來的弊端。
書中用了十六字總結家庭功能:
各歸其位,各取所求,見我所愛,給其自由。
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如果每個孩子都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生活,我想他們大概率會是身心健康、快樂自足的孩子。
為人父母者,先激活自己,處理好自己跟另一半的關系,成為好夫妻,再當個好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
父母做到位,家庭氛圍就到位,孩子就不會差。
書中還建議,6歲之后,母親要適度退讓空間,充分給與父親教育權。
因為6歲前,孩子會更多地依賴母親。
但隨著孩子的成長,進入青春期前后,父親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媽媽尊重爸爸,爸爸在孩子跟前就越有權威,同時讓爸爸多參與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的教育成果也更明顯。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12-18歲之間,則需要夫妻搭檔,通力合作,一起陪伴孩子,處理孩子的問題。
04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的父母
青春期是一個人身心巨變、追求自足、決定未來的關鍵時期。
從12歲到18歲,孩子看似飛快長大,獨立起來,實則他們的內心非常需要父母的高質量陪伴。
父母要教會他們認識情緒,管理情緒,教會他們愛與被愛,幫助他們規劃學習和人生目標。
青春期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很大程度上能決定孩子,能否成為一個自信獨立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