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四大鐵律讀后感(家庭教育的四大鐵律閱讀體會)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家庭教育,他們也學習了一些教育方法,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困惑。全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武際金認為,家庭教育的規律是“道”,而具體的教育方法則是“術”,家長有困惑,正是因為術有余而道不足。我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對于世間萬事萬物來說,“道”是指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而“術”是規律指導下的具體方法。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那么,家庭教育的“道”是什么呢?武際金校長在《校長陪你做父母》這本書中提出了四大鐵律學說,對“道”做了一個完美解釋。這四大鐵律分別是,關系重于教育,身教重于言傳,成長重于成績,相信就會看到。
一、關系重于教育
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沒有關系就沒有教育。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首先要處好關系,這種關系不是世俗意義上的關系,而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系。
先說親子關系,如果親子關系融洽,父母樂于傾聽孩子的心聲,父母的話孩子才愿意聽,家庭教育才有效果。反之,如果親子關系緊張,父母對孩子動輒打罵,導致其叛逆心加重。這時,任何高明的教育方法,其效果均為零。
再說師生關系,古語云“親其師,重其道”,學生尊敬和喜歡老師,才會相信老師傳授的知識,孩子的成績才會好。許多明智的父母,自覺樹立老師的權威,告訴孩子“要聽老師的話”。然而,極少數的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無端地指責老師,導致孩子不信任老師,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權威。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對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最后說一下家校關系。家長和學校本來是天然的.同.盟.軍,因為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共同教育好孩子們。然而,現實中的家校關系卻不盡人意。認真負責的老師,往往對孩子會嚴加管教。在現行.制.度.下,這是要冒極大風險的。當然,嚴加管教不等于.體.罰,管教的方式有多種多樣。
可是,有的父母不理解老師的用心,認為老師故意和自己的孩子作對,于是采取各種方式找老師的麻煩。教育管理機構往往采取息事寧人的方法,對老師進行處理。這種方法,貌似家長和孩子取得了一定好處,實際上最終受到傷害的是孩子自己。因為,這會讓孩子驕傲自大、無.法.無.天,這樣的孩子,以后有誰敢管教呢?教育孩子的機構有三個,家庭、學校和.監.獄,失去了家庭和學校的正確管教,孩子的未來去向大概只有一個了。
由此可見,關系重于教育,關系先于教育,沒有關系就沒有教育。
二、身教重于言傳
在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下午放學后,孩子去書房做作業,家長則在客廳里看電視。偶爾看見孩子向客廳偷瞄,家長就會大聲呵斥:“看什么,抓緊做作業!”
若孩子還小,他可能只是內心不滿,但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若是孩子大了,他可能會反駁:“憑什么你就能看電視!”家長往往無言以對。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現上述情況,說明家長沒有明白“身教重于言傳”的道理。因為孩子不會聽你怎么說,而是看你怎么做。你的一舉一動,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這時,最好的方法是家長馬上關上電視,然后拿一本書或者雜志,靜靜地陪著孩子讀書。如果你不喜歡讀書,也可以干點家務,以不影響孩子學習為前提。
家庭就是一臺大型的“復印機”,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原件”到“復印件”的復制工作。雖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強,但是辨別能力差,不管是家長的好習慣和壞習慣,他都會照著做。因此,家長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謹言慎行,給孩子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避免讓孩子染上壞習慣。
就拿我的女兒來說,她升入初中后,進入了青春期,個子長高了,身體也壯實了。她最大的變化是開始和我們頂嘴了,我說一句話,她有十句話等著,她經常說的口頭禪是“你們為什么能這樣?”
說實話,作為父親,我自以為以前和女兒關系不錯,女兒竟然還是有點叛逆,我起初難免有挫敗感。但是,學習了心理學知識后,我明白了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就釋然了。最關鍵的是,我明白了“身教重于言傳”的道理。
于是,我做出了改變,不僅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善于傾聽女兒的心聲,尊重她的看法。慢慢地,女兒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小,我們的親子關系又變得融洽起來。我想,女兒的變化,與我明白“身教重于言傳”這個道理悉悉相關。
三、成長重于成績
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選拔人才主要靠分數。雖然有一定弊端,但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這是一個比較公平的.制.度.。因此,許多家長給孩子制定的目標是考高分,甚至考滿分,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家長陷入了“唯成績論”,忽略了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一個班級里,永遠只有一小部分孩子成績優秀,而大部分的孩子,雖然成績達不到優秀,但可以做到成長優秀。因為,教育的目的應是培養孩子具有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比如成熟的心智、健全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健康快樂的生活態度、終身學習的能力、良好的習慣、善于交往的能力等等。這些素質,很難在成績中表現出來。
我們要明白,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質。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改.革.開.放30年間1000多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頂尖人才,他們的成就遠低于預期。這說明,成績好不一定能力強,知識不如能力。
有的家長只看重孩子的成績,忽視了對其道德的培養,結果造成了許多悲劇,比如.馬.加.爵.事件。雖然這只是個例,但也充分說明了能力不如品質,品德永遠要放在第一位。
幸好,女兒就讀學校的校訓是“孝行天下、德伴一生”,培養目標是讓孩子們德才兼備。因此,這所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成績優秀,而且品德高尚。這樣的學生,也更能適應社會。
總之,成長重于成績。對于家長來說,培養一個健康快樂成長的孩子,遠比一個冷冰冰的分數要重要的多。
四、相信就會看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孩跌倒了,如果家長鼓勵他,讓他自己爬起來,他就會慢慢爬起來;如果家長馬上去扶他,那么下一次他跌倒了,他就趴在那里不動,等著你來扶。
這就是相信的.魔.力,相信就會看到,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一種向上的堅強信念。你相信孩子能行,他就真的能行,你不相信孩子,他就表演不行給你看。當然,你也不能好高騖遠,要定一個孩子抬抬腳就能達到的合理目標。這樣,既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又不至于因為他努力也達不到目標,而喪失信心。
關于相信的故事,教育學和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他來到一所普通中學的教室,隨機圈了幾個學生的名字,然后告訴老師,這幾個學生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到這所學校,驚奇地發現,被他選中的孩子智力發展迅速。
我想,正是因為老師對羅森塔爾教授的話深信不疑,經常鼓勵那幾個孩子,從而對孩子產生了積極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大大增強,開始以優秀生的標準要求自己,慢慢地,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生。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某一方面可能有天賦。但是,這需要家長和老師具有一雙慧眼,對獨特的孩子有極大的包容心,善于發現他的長處,相信他能行,并且不斷鼓勵和培養他,他就真的成為某一方面的天才。相反,如果家長和老師視獨特的孩子為另類,只看到他的缺點,不斷地打擊和挖苦他,讓他喪失信心,他真的就成為一個蠢材。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天才,你相信,我相信,相信就會看到。
這四條家庭教育鐵律相輔相成,密切配合,缺一不可。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如果你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了困惑,試一下這四條鐵律吧,相信你一定會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