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孩子得了抑郁癥家長該怎么辦(抑郁癥的高中孩子應該怎么引導她走出)
這是一位網友的問題,相信也是很多有同樣問題家長的疑問。對于患病的抑郁癥未成年人,我想家長最重要的一定是情感的支持,充分的理解,不要抱怨,更不要要求孩子“堅強”。去治病,病好了孩子當然就會回歸原本的樣子。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想要幫助他,要先了解它
高一的兒子患抑郁癥,相信沒有人能沒所謂,可說到如何幫助他,想必我們在網上已經得到很多辦法和所謂經驗,那真的適合孩子嗎?我覺得可能性非常小。
抑郁癥作為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雖然有著共同的癥狀表現,但實際上也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即使住院治療,醫生也會根據你對藥物的不同反應去調整藥物種類與藥物劑量,倒搬別人的所謂經驗,真的可能有效嗎?那真是經驗嗎?
從醫學的角度講,抑郁癥雖然復發性較高,但總還是一種發作性疾病,治療單次發作后是完全能夠恢復所有社會功能的。而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存在高波動性,情緒本身容易波動,缺乏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與經驗,所以,獨自面對抑郁病魔的時候,當然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可現實卻是很多家長根本不理解孩子的抑郁癥,甚至不認可孩子患病的事實,將之理解為單純的睡眠問題,或者簡單的厭學情緒。將寶貴的治療時間浪費在看心理咨詢,看中醫調理,甚至去看“外病”也不愿意到醫院看醫生。
所以我說“想要幫助他,要先了解它”!千萬不要像我遇到的有些家長那樣,一味的要求孩子“堅強些,再堅強些,再堅強些”,最終除了將孩子推向更深的深淵,沒有任何幫助。如果堅強些就能克服抑郁,那抑郁癥又怎么困擾整個人類社會呢?
說到理解它,先來說說家長怎么看待孩子患抑郁癥的病因?很多人會問我,“我的孩子吃的好,穿的好,成績也好,每天開開心心,怎么就突然抑郁了?什么愁事也沒有啊”,這樣的疑問存在于很多家長心中。但實際上抑郁癥并非單純的心理問題,有些患者可能是因為一些社會心理因素,有些則沒有人要能夠確定的病因。如果要說孩子患抑郁癥潛在病因,我覺得遺傳因素,生物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才最終造成罹患抑郁癥的事實。
另外,很多小患者可能不愿意上學,家長認為是“厭學”,但患病后,抑郁癥給孩子實際帶來了很多負性改變,記憶力變差,注意力集中不起來,理解問題變慢,思考問題變笨,讓他們維持高強度的高中學習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勉力維持,只能讓患者越來越累,越來越辛苦,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消極。所以,很多抑郁癥患者,尤其是中度、甚至重度抑郁癥的患者,是難以維持正常工作和學習的。
給抑郁癥小患者的一些建議
積極的去治療,抑郁癥完全可以治愈,甚至治愈率還不低,只是難點在控制復發。但越是治療及時,越是遵醫囑維持治療的徹底,再次復發的幾率就會越小。目前研究結果表明,首次發作治療及時有效,癥狀完全緩解后堅持6~8個月的維持期治療,再次復發的幾率會小于50%。
另外,關于患者自身,完全也有努力的方向:
1.千萬不要給自己制訂一些很難達到的目標,正確認識自己的現狀,正視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擔任一大堆職務,不要對很多事情大包大攬 ,
2.可以將一件大的繁雜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據事情輕重緩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
3.嘗試多與人們接觸和交往,不要自己獨來獨往,
4.盡量多參加一些活動:嘗試著做一些輕微的體育鍛煉;看看電影、電視或聽聽音樂等;講演、參觀、訪問等社會活動,
5.患者在沒有同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決定,如調換工作、結婚或離婚等 ,
6.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然后分析、認識它,哪些是消極的,屬于抑郁癥的表現,然后想辦法擺脫它。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自己去努力了解真正的抑郁癥,來自醫學的抑郁癥,而不是隨意聽信別人的所謂經驗,這個世界太復雜了,總有人或自以為是,或處于好心的“幫助你”,可抑郁癥畢竟是醫學疾病,非醫學人士又能懂得了多少呢?哪怕是康復的患者,又有幾人可以“久病成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