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礙親子溝通,蒙蔽了我們心中的愛呢(是什么阻礙親子溝通,蒙蔽了我們心中的愛情)

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語言暴力了嗎?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001
親子溝通中的語言暴力
前幾天晚上,我從冰箱拿了一個橘子剝好皮準備吃。老媽抱著一歲七個月的荔枝,從房間來到客廳喝水。看到荔枝直勾勾地盯著我手里掰成幾瓣的橘子肉,我厲眼看向她,大聲說道:“不吃橘子!”
荔枝掙脫外婆的懷抱,悻悻地走到電視柜邊,背朝著我一言不發。我走到她跟前,只見她耷拉著臉,委屈得仿佛馬上就要哭出來。
對于荔枝的反應,老媽已經見怪不怪,她輕聲細語感嘆說:“荔枝實在是太敏感了。”
換作以前,我肯定會附和著說道:“這孩子確實很敏感。”
但是,就在那一刻,我的潛意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我十分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我身上——我不自覺地對荔枝使用了語言暴力,差點引發了她排山倒海的難過悲傷。
沒有告知原因就對孩子下命令——不吃橘子,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傾向于主觀臆斷和自我評判,是強硬的、命令式的。像荔枝這么小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更妄論從這樣的語言中識別到我想要表達的愛意,相反,還導致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孩子的情感困擾。
古人有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自打那一刻,我開始認識到錯誤的語言及表達方式,或將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長遠的負面影響。
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覺醒。
一方面,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遭受無形的語言暴力,另一方面,我希望能教會孩子,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期望。
如何理解這種有意識的覺醒?
所謂“有意識”,指的是懂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以溝通為例,非暴力溝通就是一種有意識的語言表達方式,它指導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002
學會用愛的語言來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的一種溝通方式,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歡,只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然后,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采取何種行動。
以我和荔枝的溝通為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我能心平氣和地告訴荔枝說:“你看到媽媽在吃橘子沒有和你分享,你不高興了,對嗎?這個橘子是媽媽剛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真的好冰啊(讓她過來摸一摸,感受一下)。媽媽沒有和你分享橘子是因為小朋友的腸道很敏感,上次給你吃了冰凍的東西就生病拉肚子了。所以,我們等橘子不冰了再吃,好嗎?”
以上是我事后的復盤。其實,當天晚上我沒有嚴格按照非暴力溝通的固定公式去溝通。只是在看到荔枝委屈得想哭的時候,誠實地點破了她的情緒,告訴她為什么沒有給她吃橘子的原因,并為自己不當的說話方式而道歉。
留意觀察→表達感受←說明需要→明確請求,這樣的溝通處理方式確實比較奏效,因為話說完以后,荔枝很快就不再垂頭喪氣、悶悶不樂。
為什么非暴力溝通更容易奏效?
因為人都有希望被理解的需求。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在于用心理解對方的行為,并且這種理解是基于愛,基于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它的語氣是溫和的,不是強硬的,命令式的,使人更易于接受。
003
是什么蒙蔽了我們心中的愛
第二天早上,我對自己的行為再次進行了反思。
我的本意是為了孩子身體健康,明明想要表達的是關心愛意,但是話說出口卻變成了傷孩子于無形的語言暴力。是什么阻礙了親子溝通,蒙蔽了我們心中的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暴力溝通的根源在于錯誤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
異化的溝通方式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道德評判。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不自覺地將自己與他人進行的比較,蒙蔽對人對已的愛意。
?回避責任。“你讓我”“不得不”等表達方式,淡化了我們對自己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以致于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問題產生的根源,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就會受到懲罰。
還是以我和荔枝的溝通為例。在缺乏深度觀察,孩子也沒有表明自己想吃橘子之前,就主觀地評判孩子是因為饞了想吃橘子,并發出強硬的命令不讓孩子吃橘子——這樣的溝通方式同時進入了“道德評判”和“強人所難”兩大誤區。
最后的結果,如果我仍是像往常一樣,把荔枝的非尋常反應,尋常歸結為“我不過就是對她說話大聲了一點,這孩子真的太敏感了”——這樣的認知本質是通過對孩子的指責,淡化自己的責任意識,即回避責任。
另外,若是在對孩子不滿的基礎上,還把他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一番比較,更難免抱怨自己家的孩子表現如何糟糕——不得不說,很多“問題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養出來的。
總結起來,異化的溝通方式傾向于評判、比較、指責和命令,這就是愛蒙蔽的根源。
由此我想到,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中提到的親子教育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家長看不到孩子的行為和自己的教養方式之間的聯系,不會求助于人、求助于知識來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反觀自身,這一次和孩子錯誤的溝通方式,就是給我敲響的一記警鐘。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有意識地使用愛的語言,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在平等的位置上與孩子交流,這是從我做起所需要進行改變的地方,這也是我能力邊界之內可以做到的事情。
通過自己的改變,讓孩子對學習和改變有信心,這就是陪伴孩子成長的意義。
用閱讀養育孩子。如果你也對閱讀寫作和繪本講讀感興趣,歡迎來找我聊聊學習的事,讓我們共同改變,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