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殘被父母罵(被父母罵到自閉)
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經常會聽到媽媽們說:孩子昨天晚上一晚上沒有回來,回來后我必須要揍他一頓了!不然他不長記性。
很多媽媽們就會說:我們孩子也是,不打他更是記不住。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中,父母打罵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流傳的打孩子的俗語一說就能說出一大串,挨打成為了很多孩子共同的記憶。
但是孩子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們會從父母惡略的言語中否定自己的價值,也會從父母的打罵中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慢慢只剩下恐懼。
中國式父母的打罵教育,正在極大影響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長。
打罵式教育會讓孩子喪失安全感
父母打罵孩子,孩子會感覺自己是被嫌棄的,是不好的,這樣的模式一再強化,孩子在長大后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父母的打罵對你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一個從小被媽媽打的孩子回憶說:
現在我25,一想到老媽打我的記憶,心里塞塞的、痛痛的。
整個小學階段,無數次因為沒考好被我媽打過,仍然記得她當著全班的面,在教室后面打了我。
每次成績一公布,我沒考好,都害怕回家,想通過做家務給老媽留些好感,但都逃不過被打一頓的命運。
她還會用惡毒的語言把我說得一文不值,我現在的不自信、自卑都和這些有關吧。
在打罵教育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膽子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反而越來越懦弱,越來越不自信,想依賴別人,極度渴望關愛,相信別人卻又不信任別人。
演員陳喬恩曾經在一次采訪中說,因為怕被母親打,所以自己小時候從來都不敢發脾氣。
一聊起母親,陳喬安整個人處于緊張狀態,還會下意識的回頭,確認母親不在才放松下來。
而她也表示,自己小時候因為被打罵的怕了,很長時間都處于自卑和不自信的狀態,不敢大聲說話,不敢交朋友,甚至有一些自閉。
心理學研究指出:童年里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的人成年后患抑郁癥的概率更大。
父母認為理所應當的,對兒女進行打罵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
會讓孩子性格暴躁、產生暴力傾向
據統計,99%的霸凌事件都可歸因于家庭教育。
一個從小被父母暴打的網友說:
我碰到了自己不順心的事不如意的事會想發狂會開始毀壞東西。碰到讓自己不舒服的人也會想打一架,想把對方除掉。內心有很多陰暗的角落,血腥到讓自己害怕。
也幻想計劃過各種各樣的報復計劃,完善了一遍又一遍,試圖讓它們更加縝密,到如今依然爛在角落里。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形成一套一套趨樂避苦的心理防御機制,把不愉快的東西放到潛意識里面,好像它不在一樣。
中國所說的“自欺欺人”、“阿Q精神勝利法”實際上說的是一個人面臨危險或痛苦的時候,是怎樣保護自己內心的。
如果沒有保護內心就會崩潰。自殺的人說明他們的內心的防御機制就不起作用了。
一個被家暴后長大的人說:我對待周圍的人也越來越冷漠,就是性格越來越冷,嘴巴越來越毒,被人吐槽過,你說話怎么這么毒這么壞。
還有一個網友說:打在身上,其實已經逐漸麻木了。被打的時候,只要放空自己,就不會感到痛了。
這些人,當被長期的打罵后,變得很冷漠,很無情,就是使用防御機制將自己的情感隔離了,實際上和情感麻木是一回事,就是不再有感覺。嚴重的被打者,就會變得無情冷酷。
孩子被父母打罵時,心里積壓了很多的恐懼、憤怒與屈辱,這些屈辱憤怒的情緒不能夠釋放出來,孩子又難以承受,孩子就會把這種感覺放到潛意識中,這種感覺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當相同的感受場景出現時,就會觸發。
藏著炸彈的孩子,非常恐懼自己成為弱者,因為在自己家庭中弱者不會得到幫助和同情,弱就意味著絕望、無助和被凌辱。
對成為弱者的恐懼會驅使孩子不斷想要把弱者的感覺扔到別人身上,然后通過霸凌別人,強化“我是強者“的自我感覺,獲得虛幻的安全感、掌控感,和痛苦投射出去的快感。
所以,這樣的孩子就會成為校園霸凌者,也會成為打孩子的父母,男性在婚姻中會找自己的妻子,成為家暴者。他們在打別人時,是感覺不到別人的痛苦的,因為已經麻木了。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萊克曼教授曾經研究過3000個對兒童實施虐待的犯罪分子,只有2個人有羞恥感和屈辱感,還有內疚感。
這些犯罪分子都是小時候遭受過虐待的孩子。
同樣是被家暴的孩子,也容易成為校園中被欺凌的對象,女性則在家庭中成為被家暴的女性。
因為這些孩子在受到欺負后,不敢和家人訴說,因為不會得到支持。說不定還要挨一頓打,家長甚至會說,人家為什么就打你?更加可怕的感覺就是,已經被打慣了,麻木了,被打后不覺得是被侮辱與損害了。
從小被打的人就會覺得打人或者挨打其實正常的。之所以有些傻姑娘會因為家暴男下跪認錯就原諒他們,然后再次受虐,再次原諒,就是因為從小家長虐待她的時候都會加一句:我是為你好。
打罵式教育,會讓孩子難以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
長期被打罵的孩子難以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在人際關系中,要么討好,要么排斥和攻擊,不會妥協,不會認錯,極度渴望別人的認同,巴不得全世界都認同我,陌生人的一點好,都能把我感動的很久。
會有意討好別人,和別人在一起時非常焦慮,經常別人的一句言語,或者一個微不足道的表情,也許人家本來沒有其他意思,我卻能臆想出很多東西,然后就活在自己的恐慌之中,覺得自己是不是讓別人不高興了,生氣了,我是不是馬上要被罵了,或者我要被怎么樣了。
但是,一旦和別人有了沖突爭吵,人際關系發生問題就又有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情,就想要逃離。
因為,和父母的模式中就是一旦得罪了父母,被打被罵,這些不愉快的感覺就來了,于是就想要逃離。
對待親密關系也是如此,碰到喜歡的人,會反復對自己說,你太差勁了,你這么垃圾,還想什么,沒有人會喜歡你的;不敢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了,也會使勁兒作,因為不自信。
女孩子很容易遇到渣男,因為這些人對她的一點點好和認可,她都會視若珍寶。
一個女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說:
小學時我媽當著親戚面問我期中成績,我回答六十幾,當著大家面把我按到在地上拳打腳踢,沒人拉得住;
中學時做功課發呆被我媽發現,拿起茶杯往我臉,上扔,臉上一大塊淤青;
剛讀大學那年,我生日前一天,因為我化妝(只是刷了睫毛)、剪了斜劉海,被我媽拿起椅子放倒在沙發上。
也是這個原因,我在青少年時期經歷了好多荒唐的感情,13歲就和一個來我們城市打工的底層睡在了一起。因為從小缺愛,只要有個男人對我好一點,我就死心塌地以身相許。
我媽曾說“你離家出走的那個人家里連空調都裝不起,天天只能吃泡面,你這一個禮拜怎么過得下去?”我的回答是她對我比你對我好多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匱乏感」的概念:一旦內心有種不滿足,就會尋求別的方式來補償。
當打罵教育讓孩子無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時,孩子就會通過極端的方式來獲得,已達到自己內心的滿足感。
讓傷害在這一代停止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一般來說,打孩子的父母都曾經是被自己的父母打過的,父母自己藏在身體內的小炸彈在情緒失控時,在面對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時,就開始爆炸了,自己就變成了施暴者。
父母若想終止原生家庭在自己身上造成的創傷,不再讓孩子承受自己所遭受過的痛苦、恐懼與屈辱,就要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么,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
1、控制情緒,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
很多家長在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經常就是一生氣對孩子劈頭蓋臉的一頓批評,卻沒有了解孩子為什么會犯錯,這個錯誤真的該責怪孩子嗎?
當孩子犯錯時,孩子本身就處于一個惶恐的狀態下,這個時候父母的批評和打罵無異于加劇了孩子的心理創傷,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害怕。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清問題的所在,再和孩子一起去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認識錯誤,避免再犯。
2、共情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戰線
當孩子犯了錯時,孩子是最害怕的人,而此時父母對待他的態度,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先去肯定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一下自己小時候也犯過類似的錯誤,讓孩子先放松下來,這個時候你說的話孩子才會愿意聽。
如果一上來就是批評和說教,孩子只會陷入抵觸的狀態中,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下次仍然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3、和孩子協商彌補錯誤的方式,做孩子最堅實的后盾
很多孩子因為犯了錯誤害怕被父母打罵,選擇了隱瞞或者其他極端的方式來終結問題,其中隱藏的是孩子內心缺乏對父母的信任。
如果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能和孩子平和的商討解決辦法,幫助孩子彌補錯誤帶來的損失,孩子會感覺父母是自己最終的避風港,那么再次犯錯時,也才會敢和父母溝通,便于第一時間去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卻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最好的教育,不是用責罰、打罵去教育孩子,逼著他按你的規劃走完一生。
而是平等地溝通,尊重他們的思考和選擇,讓他們成為真正獨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