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更有效(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的親子溝通之道)
“他們飛得越高,跟我們的差距就越大,代溝就越多越深。”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這話聽起來很理智,想起來有點悲傷,也是很多的家長不愿意承認和面對的一件事。
閨蜜最近很苦惱,女兒10歲以后經常跟她反著干,有天早上女兒失控了,突然對她大喊大叫著:“你是個壞女人,我討厭你!我今天必須背著手提包!昨天你答應我可以背的,如果你不同意,我今天就不去上學了。”
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女兒想要背著手提包上學,閨蜜覺得這樣太社會了,像是小太妹進學校,所以她不同意,兩人吵了半小時,閨蜜很生氣,但她用包容的聲音對女兒說:”這個包不適合你這個年齡,不管怎么說,你不能背著去上學。”女兒根本聽不進去,她提高了嗓門,對她的母親吼道:”我今天就是背定了,你阻止不了我。”最后,閨蜜不得不妥協,雖然她也很不愿意,但沒有辦法,只能隨孩子的意。
在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時常會發生,家長一般的操作是這樣的:苦口婆心勸說孩子——講道理——威脅——動怒/妥協。到最后但大部分的結局是父母和孩子不歡而散或者其中一方妥協。
一般情況下親子關系溝通可以分為以下5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叫做“表里不一”。
表現為表面上聽話,明知道不對的事偷偷做、說謊、答應的事不做到。或者做到的時間不長。
第二個層次叫做“無動于衷”。
家長好好給孩子講,孩子的行為仍舊沒有改變。直到家長用打罵、威脅等方式后,孩子有短暫的改變,但是很快又回到老樣子。
第三個層次叫做“反抗”。
表現為孩子頂嘴、辯護、推卸責任、對著干等。
第四個層次叫做“嚴重反抗”。
表現為家長和孩子吵架之后冷暴力,在較短時間內一方不理另一方或者雙方互不理。
第五個層次叫做“懶得反抗”,也叫做“冷漠”。
表現為孩子長期完全不跟家長溝通,或者雙方長期都不溝通。
知名教育專家杰弗里·伯恩斯坦在自己的書《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對權力爭奪戰的定義是:父母持一種態度,孩子卻持相反的態度。大家誰也不愿改變立場,一場“你輸我贏”的爭執便會爆發,這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權力爭奪戰。
如果父母想要在這場權利戰爭中取得勝利,就必須要明白一件事,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面,情緒大于道理。
父母和孩子之間為什么會發生“權力之爭”?
1. 青春期孩子生理發展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問題,無論后果如何,他們都不會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青春期大腦風暴”中提到,人類在青春期有很大的生理變化和情緒波動。世界衛生組織將青春期定義為10至20歲,這階段的青少年兒童在生理上與成年人相似,但他們的大腦仍在發育。
“青春期的煩腦“介紹了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項腦科學研究,該研究指出,人類大腦的發育要到25歲才會完全成熟。額葉相當于大腦的”指揮部”,負責我們的認知決策、情緒控制和其他功能。因為青少年的額葉功能還未發育完全,這會導致他們魯莽地做事,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也很難像成年人那樣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也缺乏有效的情緒控制方式。
2. “心理斷乳期”使然
一個人的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階段,一個是身體斷奶期,另一個是心理斷奶期。從大約12歲開始,孩子會漸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直到18歲時才結束。這個過程是青少年逐漸擺脫父母成為成年人的過程。心理學家稱這個過程為”心理斷奶期”。此時,青少年渴望獨立,他們希望父母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并把自己當作成年人對待。
當孩子到了這個年齡,隨著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的增加,孩子的內心也豐盈起來,他們很容易對父母產生”叛逆心理”。他們自認為已經成年,對社會和生活會跟家長有不同的看法,他們不想讓父母太過關心自己的私生活,所以他們經常和父母頂嘴,據統計,大約70%的孩子喜歡頂嘴。
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發展需要獨立和自主,為了避免矛盾,父母盡量將孩子當做成年人一樣尊重。
3. 最關鍵的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根本問題是成年人常常忽視他們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如果一個孩子有積極的感覺,他通常能夠表現出積極的行為;相反,當他感覺不好的時候,他的行為自然是消極的。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是孩子,孩子是錯的,父母不顧子女的感受,會不停的去嘮叨,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的不尊重表現。
青少年可能認為他們已經長大了,但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依舊是脆弱的,父母的這些行為可能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引起孩子們的怨恨和抱怨。
心理學研究還顯示,當一個孩子的感情被成年人忽視或否定時,他會產生困惑或憤怒的情緒。在這些負面情緒的驅動下,他會選擇避免與成年人交流,或使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與父母爭吵,以抵制家長對他的不尊重。
為什么說在“權力之爭”中情緒比道理更重要?
1. 溝通的時候70%是情緒。30%是內容
情緒是一種能量,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它都能影響到周圍的人,隨著我們的成長,我我更應該了解到什么是”情緒管理”,因為隨著成長,人們的生存壓力也在增加,情緒也很容易失控,心理也容易出現精神障礙。
我們在與人溝通的時候,70%的人,他們的交流是情緒上的溝通,只有30%是內容上的,如果心情不好,內容就會被扭曲,不僅無法完成溝通,甚至影響到別人,所以情緒是很重要的。
2.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教育不是講述和被告知的問題,而是一個積極和建設性的過程,這一原則在理論上幾乎得到承認,在實踐中沒有被違反,為了讓孩子們”理解真相”,首先必須讓孩子們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持續的經驗,而不僅僅是告訴他們真相。在廣州番禺就有一對夫婦,他們收養了10名孤兒,孩子們一旦做錯事,父母不會罵他們,也不會去講一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經驗,完成對真理的理解。有一次,他們讓家里身體健康小女兒和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妹妹出去玩,然而小女兒卻自己回家了。
得知此事,爸爸并沒有批評,反而是讓姐姐用毛巾遮住小女兒的眼睛,讓她出去走一段時間,小女兒也變得懂事聽話了,這種教育方式也的確挺令人信服的,他們可能沒有學過教育學和心理學,但他們對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徹,看來教育也不是直接的告訴孩子真相和大道理,而是應該去讓他們積極主動的探索。
3.兒童實驗+猴子理論
人類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和同事做了一個兒童實驗。研究人員將孩子們分為1組和2組,并在孩子們面前放置了一個看上去很有趣的電池機器人。
實驗過程中:1組兒童受到”不玩耍”(含暴力元素)的嚴重威脅,2組受到”溫和警告”不要玩耍,兩組孩子們都做到了。但幾周后,孩子們再次過來時,一位他們從未見過的阿姨走了進來,讓孩子們盡可能多地和電池機器人玩,
因此,1組有3/4的兒童會愉快的玩耍,而2組2/3的兒童仍然拒絕玩耍。
針對這個實驗,我們再結合作家Tim Urban的”猴子理論“,這個理論是這樣的,一艘名為”大腦”的船準備起航了,船長的目的地是一個叫”夢想”的地方。一開始,這艘船效率很高,很快一只猴子出現了,并抓住了船長的駕駛艙,這只猴子很淘氣,當他看到日出時,他追逐日出,當他看到鯨魚時,他會追趕鯨魚,這艘船的方向也很混亂,而且離目標很遠。
突然,一個怪物出現了,它沖到駕駛艙里,對著猴子咆哮。猴子害怕地逃跑了,船長重新控制了他的駕駛權利,并繼續按計劃向夢想前進。
許多父母往往因為孩子的壞行為而否認自己的孩子,比如不認真對待事情的孩子,稱他們為不聽話的孩子。這種”對人不對事”的方式,很多父母都認為這就是糾正錯誤。
因為每個孩子都做得不夠好,但父母的否定這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害,不利于孩子糾正不良行為。
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是情緒的動物,是由情緒構成、靠情緒驅動的高級動物,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動主要是靠情緒推動的,而不是那些一大堆的道理。
1. 帶孩子去看去體會
心理學家皮亞杰表示:兒童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因此,有些理由對兒童來說是不合理的,我們必須讓兒童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真理,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去年,泰國有一位母親的行為就爆紅網絡,面對兒子不想上學這件事,媽媽覺得跟他講道理是沒用的。所以她告訴兒子:你可以不去上學,但你必須去工作,要掙錢養活自己。母親帶著兒子走到街上,收集廢舊垃圾,并根據市場價格來結算父母的撫養生活費。
這個男孩起初很興奮,但很快他就不喜歡了,在收廢品的時候,他一直嚷嚷著要吃冰淇淋,媽媽說沒錢買,后來他又要吃燕麥,媽媽告訴了他價格,孩子沒有足夠的錢,所以他很失落,之后就回家了。
回家時,男孩想讓媽媽坐車回家,但媽媽告訴他,他掙的錢不夠,只好走回去。最后,媽媽問男孩現在是想去上學還是工作。男孩發自內心地理解了道理,并說他想去上學。這就是通過看見和體會,從而讓行為轉變成孩子自己摸索出的道理,他才會明白那些真理。
2.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你能力的提升,當你遇到同樣的狀況,你的情緒狀態會發生變化。
如果你突然被拉到前線的戰場,面對槍彈和炮火,面對流血和死亡,你一定會害怕,因為你不能應付如此復雜和危險的局面,你在那個環境中完全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么辦,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你甚至不知道去哪里,被恐懼嚇怕后,連腿都可能挪不動,這時候腦袋里一片空白,只有恐懼和無助。
因此,每一名上前線的士兵都必須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從體能訓練到戰斗技能;從使用火器到隊形演習;從戰術理論到實戰演習;從如何幫助隊友到如何進行射擊急救,這些都有有針對性的學習,并且要反復學習,這就是在提升一個人的戰斗能力,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你才能淡定自然的站在戰場上,才能勇敢無畏,這就類似于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后,你再次遇到相似的情況時,情緒就會發生變化,會變得與以往不同,會更從容、自信。
同樣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孩子犯錯家長動怒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對于自己無能的憤怒,如果父母知道孩子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或者是足夠了解孩子,有能力教育好孩子,自然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也不能更加的得心應手。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任何想法是否合理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沒有兩個人的真理是一樣的。你認為合理的東西,別人可能認為不合理,你認為不合理的東西對別人來說可能是覺得合理的。
堅持一個道理,只不過是堅持一套不能強加給別人的信念和價值觀,它主要展現的是一種語言的力量,而有效果則是則是注重事情的結果,看似講道理很有效果,但我們很多人都懂大道理,然而成效卻并非是明顯的,所以效果遠遠比道理更重要。
4. 溝通的意義在于對方的回應
之所以說溝通的意義在于對方的回應,這是因為只有對方有反應的時候,他才愿意跟你溝通,這就能進一步的讓我們在溝通之中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就比如我們交流過程中只有一個話題,其實這時候只是我們在闡述,對方只是一個聽眾,他在傾聽我們的心聲,以及我們對事情的價值觀的理解,然而他內心對這件事是無關緊要的,通過了解他的微表情或身體肢體的反應情況,我們就能知道對方對溝通的回應了,否則就難以走入他的內心世界,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
青春期的親子溝通總是沒有效果?其實聰明的家長不是給孩子講那些大道理,我們要明白,孩子考慮事情的想法和成人不同,他們的想法簡單,都以自我為中心,于是家長去講道理,更像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不會接受,溝通也就失去了效果,甚至會產生不良情緒,親子間也會發生沖突,孩子的世界觀是由感官構成的,他們通過自己的感官去認識世界,所以比起講道理,孩子更愿意自己去體驗,溝通時,情緒遠遠比大道理有效果,所以,只有親身感受才能促進他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