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評價(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和成績)
導讀:昨天一篇關于兒子考試的文章引發了部分網友的熱議,對于孩子成績的看法以及教育觀、兒童觀,我有些話想說。寫一篇,送給喜歡思考的父母,可能會引起部分人不適。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兒子的確是在第三單元考試得了38分,老師沒有給打分,因為成績太低,整個背面都沒寫。但我覺得這事兒,真不叫事兒!我不看重孩子的成績,這個道理,和成人賺錢是一樣的!
人無法賺取超過自己認知以外的錢,即使有,也是靠運氣,但是靠運氣得來的錢,社會會通過各種手段繼續收割。這句話,說的就是一個人,有沒有賺錢的能力,如果只是關注到結果“錢的多少”,這無異于是刻舟求劍。同理,孩子也是如此,考慮成績(好或壞)背后的原因,并制定相應對策,才是提升之道。
有人說:孩子考試不好,回家重做一遍,不過是心理安慰,考試看的就是即時發揮!這句話,也對也不對,怎么理解呢?
第一,考試不好,回家重做,就是要尋找原因究竟是什么?會做沒寫出來,還是根本不會,這是兩個方向,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楚,何談幫助孩子提升呢?
第二,考試的確是需要即時發揮,并且也不乏有日常一般,考試超常發揮的孩子。但是,考試不是衡量孩子人生的唯一標準,上名校也不應該是家長追求的終極目標。我認為:考上名校的孩子,只是增加了自己成功的概率,僅此而已。如果,沒有良好的個人素質,完整的人格,即使成績再好,走向社會也是白費。
家長的關注點不應過分放在成績上面,成績很重要,但成績背后的能力更重要,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最重要。如果,有兩個選項,一是孩子的成績,二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我認為所有家長都會選擇第二個吧?
孩子取得成績的背后,是相應能力的支撐。例如:聽課效率、作業質量、專注力、考試技巧、心理素質、成熟度、親子關系所影響的心理狀態,都和成績相關。
高考制度,以成績論英雄,一方面體現出公平性,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殘酷性。導致許多家長不惜重金給孩子補習,甚至從小學二三年級就開始了。我從不贊成這樣的做法,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孩子自己有意愿要通過補習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期望獲得更好的成績。如果是在父母強制要求下進行的補習,只不過是靠外驅力來驅動孩子向前,當外驅力消失的時候,孩子還會努力嗎?
學校的考試,是為了檢驗孩子階段學習的效果,是一種對學習的反饋,家長要明白。考試的確需要有統一答案,所以有人把學校比作“流水線生產同規格的產品”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學校需要考試作為孩子階段學習的檢驗,但絕不能稱之為流水線!教育包含三個方面:家庭、學校、社會。學校的教育功能的體現,就應該是這樣的,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幫助孩子在家中獲取到足夠的心理能量,而不是一味強調成績。真正讓孩子變成流水線標準產品的不是學校,而是家長不斷灌輸的教育觀念。
我對于孩子的教育觀是這樣的:
1、教育不僅局限于成績
2、健康的身體,是日后學習、工作的基礎
3、完整的人格,穩定的人格結構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
4、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能力,而不是死盯著成績不放
我的兒童觀是這樣的:
1、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2、不能用一個標準衡量所有孩子
3、在孩子成熟之前,耐心等待
4、孩子不是成人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說到這兒,大部分人我相信能看的懂,那么我提到的“成熟”又是什么意思呢?先來看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吧: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
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號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7周,C只練了2周。
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C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好,C在10秒鐘內爬上那特制的五級樓梯的最高層,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
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說明了成熟的重要性:在成熟的時候,進行適宜的訓練(教育)進步更快。成熟,不僅指人的心智,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也指人的身體發育和發展。
由此可見,在孩子未成熟時,進行不適宜的訓練,是難以取得理想結果的。其次,每個孩子的發展、成熟階段會有差異,即使是同年、同月份出生的孩子,在到達某一年齡時,因為受限于各種原因,他們的表現也是不同的。了解成熟的概念,就是要家長能清晰認識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熟之前耐心等待。
蘇劉溢,8歲讀高中,10歲高考,被南科大錄取。這樣的孩子可謂是神童,成績多好啊,應該是喜歡追求成績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但上學一年,就退學了,原因是“回家調整。”想想就知道,他的學習能力沒問題,但一個10歲的孩子,面對比自己大很多的一個群體,怎么融入呢?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恐怕還沒有發展出來。
死讀書、讀死書的年代過去了,現代社會對于人才要求是全面的:一專多能。認清自己孩子的優劣勢,學會成熟前的等待,在成熟時的及時教育,才能將孩子的整體能力發揮到最大化。 另外,國家層面為了杜絕高分低能現象,在不斷嘗試、推進高考制度的改革,也說明了時代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
特別喜歡瑞吉歐教育體系的理論,分享給各位看官,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1、兒童是一個擁有充分的生存和發展權利的人。兒童與成人一樣是社會與文化的參與者,也是他們共同歷史的創造者。
2、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
3、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加兒童發明和發現的可能性;為學習提供條件,通過一種積極
的、相互的交流,幫助兒童學會如何學習。
結語:如果你能理解這篇所表達的含義,我想你應該不會陷入焦慮中了。學校是提供基礎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才是確保孩子成才的適宜土壤。
專注婚姻家庭與親子關系,一個不溫不火,溫度剛剛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