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送孩子進入幼兒園您做了哪些心理準備(幼兒園小朋友我在家的表現)
寶寶什么時候可以上幼兒園?這可能是很多寶爸寶媽們急切期待又有點不舍的一件事,剛好我家娃正處于入園準備期,咱就從“學習能力”、“生活訓練”、“社交準備”這三點來說說我的想法。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一、學習能力
一轉眼,我家的娃已經2歲快半了,看著他的理解能力日新月異,很多東西只見過聽過一次,居然就能夠復述出來。
一次偶然遇到電視上播放宇宙紀錄片,我們給在一旁玩耍的他稍作解釋了什么是八大行星,結果第二天他就拉著我說要看“八大行星”,從此念念不忘。
看著他日漸增長的學習能力,我意識到可能家里可以教他的東西已經有點滿足不了他了,需要找一個能夠系統學習知識的地方才能不荒廢他現在的成長,這時我就想到了幼兒園。
后來去早教課堂做了一次《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商測評表》,發現他部分認知甚至達到了3歲齡兒童的水平,測評的早教老師也提倡我們讓他盡早入園。(私信我【測評表】送你一份我自己整理的Excel測評表格)
多方判斷加上我自己的觀察,我認為,如果目前的家庭教學已經飽和,但仍然無法滿足寶寶的學習能力和探索欲望,寶寶在家出現經常重復玩同一個玩具,甚至長時間看電視的趨勢,這時就是寶寶可以入園進行更系統地學習的時機。
二、生活訓練
自主進食和如廁訓練一直是讓很多家長頭大的難題,如果家里由老人照顧寶寶可能情況更加嚴重,追著喂飯的現象屢見不鮮,習慣抱著把屎把尿也不利于小朋友學會自己上廁所。
我尋訪過的幾個幼兒園,看到小朋友們都是自己打飯吃飯,定時上廁所,到點睡午覺,校園生活十分規律。
如果在家,已經提前訓練好寶寶自主如廁,自主進食,面對幼兒園的生活他們顯然會更加應對自如。
但如果在家并不能給寶寶規律的作息,也做不到頻繁定時地引導他上廁所,每次吃主食都要追著喂甚至邊看電視邊吃,整個生活習慣都在向不利于寶寶成長的方向發展時,去幼兒園可能做出改變的一個很好的契機。
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有小小班(類似托班),允許寶寶穿尿布上學,幫助訓練寶寶如廁。據幼兒園的老師說,平時多備幾套更換的衣物,日常上課時就不穿尿布,定時詢問寶寶們的排便需要,就算開始幾天會尿濕衣服,一般1~2周小朋友也都能戒掉尿布。
其次就是自主進食。幼兒園不會滿足寶寶的零食需要,定時定點開餐,開始幾天寶寶難免貪玩挨餓,但幾天下來就會知道現在不吃等會就餓。比起在家隨時隨地翻零食吃的狀態,幼兒園的規律飲食對寶寶更加健康,也更容易培養寶寶的自主進食。
當在家難以完成寶寶規律的生活習慣培養時,能夠提供客觀無差別教育的幼兒園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三、社交準備
最近的天氣異常加上疫情肆虐,沒事就宅在家就是大部分人的現狀,畢竟我們還有手機、電腦可以進行隨時隨地的線上溝通交流。
但對于寶寶來說,兩三歲的年紀也不可能線上交友,所以他們的社交對象大概率就只有我們。
說實話,作為父母,就算寶寶再怎么吵鬧,我們也不會過于推搡,頂多裝作生氣的樣子拍幾下他的屁股。但在外面遇到別的小朋友,搶個玩具揮舞打鬧,可能就沒了輕重。
怎么與同齡人打交道,面對陌生人的逗玩應該怎么處理,除了帶寶寶外出體驗,讓他置身于幼兒園的同齡人之中可能是最簡單直接的學習方式。
當寶寶缺少同齡玩伴,或者玩伴們都上幼兒園了,那可能也是讓他融入到幼兒園的小社會的時候了。
總結
當寶寶出現這3種狀況時,TA上幼兒園的時機或許已經成熟:
① 寶寶的學習欲和好奇心無法在家里得到滿足;
② 寶寶的生活習慣不規律,在家難以狠心訓練;
③ 寶寶與同齡人的交流漸少,主要是家庭社交。
可能受益于時代的發展,早教知識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寶寶在2歲多就展現了很強的學習理解能力。同時,越來越多的早教機構、幼兒園,也把入園年齡降低到了2歲兒童,有些地方我甚至見到了1歲9個月就入園的寶寶。
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必再局限3歲上幼兒園,6歲上小學的傳統思維,而是只要寶寶的認知、身體發育情況合適,他就能到適合他的學校去開始他的學生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