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育兒(無條件的滿足孩子)
《無條件養育》,作者是美國作家埃爾菲.科恩。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這本書的育兒理念顛覆我們以往的認知,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僅僅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不奢求孩子任何意義的回報,也就是這本書的書名所說的無條件養育。
在傳統文化中,孩子如果表現好,大人就會加倍疼愛,給予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
如果孩子犯錯了,大人就會收回以往的愛,懲罰孩子錯誤的行為。
對于獎勵和懲罰兩種處理模式,作者認為對孩子成長有害而無利。這種愛是附加條件的,很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愛的區別
談到有條件的愛,離不開兩種方式,懲罰與夸獎。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懲罰是大部分家長采取的手段,而懲罰方式又多種多樣。
比如非打即罵,用我媽說的一句話不打不成器,不打不長記性。可是我哥小時候挨過的打不少,記性倒是沒長,脾氣倒是越來越差。
比如采取冷暴力,不和孩子正面溝通,讓孩子面壁思過。
比如拒絕幫助,讓孩子獨自承擔應有的后果,只要孩子感覺到痛苦無助,似乎懲罰之法好像取得了進展。
可是,細想一下,這些方法第一次貌似有點效果,可是次數多了,孩子和父母的距離感也會越來越遠,等孩子大了翅膀硬了,管教也就失去了效力。
懲罰只讓孩子關注了事情的結果,而不去深究事情的本質。
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如果罵他一頓,讓孩子自我反思。
可是事情過后,孩子真的能意識到真正的問題嗎?
大部分孩子記住的真是父母惱羞成怒的表情,而不是自己所做的行為。
等下次繼續犯錯的時候,孩子大概只會想,不過是一頓打罵而已,怕什么!
我們管教孩子不在于管,而在于教,教的理念是讓孩子從自己的行為學到一些東西,而不是管不住孩子的行為就去懲罰孩子。
很多家長喜歡用威脅的口氣對孩子說,你要是再這樣,信不信我揍你。
可是孩子明知道結果是什么,而是屢說屢犯。
因為我們并沒有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罰者用讓對方吃苦頭的方式給孩子教訓
作者直言:“懲罰者用讓對方吃苦頭的方式給他們(孩子)一個教訓。”
是的,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赤裸裸的報復。不聽話的保護。
盡管有時候,一些父母自己說的話本身就問題,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孩子“聽話”!
可惜事與愿違,越是希望省事兒,偷工減料,問題越多。
正如吉諾特所說:“錯誤行為與懲罰手段不是互相抵消的對立面,相反,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
正如托馬斯?戈登指出的:“家長持續利用手中權力控制幼童會造成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即(你)永遠都不知道該如何影響他們。”
因此家長越依賴于懲罰,“就越不能用自己的力量真正影響孩子的人生。”
撰寫《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書的已故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指出:“專制的環境令人生病。”
書中還有很多觀點,比如:我們是養孩子還是養簡歷?比如,孩子并非天生的搗蛋鬼——“即使你已經對無數次撿起掉在地上的勺子厭煩透頂,但重要的是你要意識到,一歲的孩子不斷從高椅上扔下勺子,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是喜歡扔東西,而不是因為他在“考驗你的極限”,當然也不是因為他在試圖讓媽媽痛苦。僅僅由于孩子的行為會對你產生負面影響,并不意味著那就是他的意圖。”
比如,“無效養育模式的特征就是愚蠢的始終如一”。
比如,“無條件的愛則在孩子難帶的時候最重要。”
如何進行無條件養育?
無條件養育,無條件的愛,就是你堅持盡最大努力提供這種愛,即使你的努力不被欣賞且沒有任何回報。
因為我們的力量是不對等,孩子太小了,太敏感了,你對孩子來說,構建了他整個原生世界。
孩子對你的作,和你對孩子的作,是完完全全的兩碼事,你的挫敗出門喝個酒就煙消云散,而他/她的痛苦會持續一生。
愛是沒有軸心的,你欣賞孩子的某一點,不喜歡某一點,都可以,但是要保持平衡,他們可以成功也可以失敗,但不會成為失敗者,這就需要你為人父母的引導。
你為他們令人矚目的時候歡呼,在小的成就面前也要開心,不要讓他們覺得你在意這些成功超越了他們本身,愛,就愛他們的全部。
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有在居高臨下地稱贊他們,因為他達到了你的標準,沒有辜負你的期望。理想的狀況是時刻都在提供認可、鼓勵和關注。
對他們的幫助,是引導他們關注對事物本身的興趣,而非成功或者超越他人的興趣,不是關注自己做的好不好,而是樂趣和愛。
最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對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一般不會以機械的刺激反應出現,而孩子則不同。
精密的道德水準、認知靈活度以及關心他人的能力,本非奢侈品,但是錯誤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失去這些必需品。
《無條件養育》的主題并非局限于管教,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講,它告訴我們如何與孩子相處以及如何看待并感受他們。
《無條件養育》會提供一些實用性建議,以取代我們有時為規范孩子行為、逼迫他們成功而禁不住使用的傳統養育技巧。
我認為這些建議會為家長創造一個不錯的機會,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很好的人——我是說,真正意義上的。
《無條件養育》建議父母以正向均衡的方法取代賞罰教育,這樣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
現在父母面對教養問題,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及口耳相傳的一些“好辦法”,但都僅僅是治標不治本,尖叫的繼續尖叫,狂吼的依然狂吼。
作者說這是因為我們太專注于表面的行為本身,我們只看到孩子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符合就獎勵,不符合就處罰修正,這都是有條件的愛。
《無條件養育》中作者提出我們必須要放棄這種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的情感勒索教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