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如何做?)
有一位媽媽在平臺這樣寫道: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孩子)中考完要獨自去騎行一千多公里,在分分鐘都能中暑的大熱天,我們不放心沒讓他去,他半夜給老師發信息說他活不下去了,嚇的老師給我打電話,最后是我妥協同意天氣涼快點再去,現在更是變本加厲。前天下午兩點多我去叫他起來吃飯,他吐著唾沫,指著我罵”你是個什么東西啊”我真心寒了,一天沒理他。
看到這位媽媽的這段話,扎心了。孩子愛好騎行,去運動本是好事,怎么到了母親眼中反而是抑郁癥的表現了呢?做家長對孩子總有一萬個擔心,害怕孩子處理不好,不能獨立。你是不是也這樣呢?
這位媽媽就是過于關注孩子,草木皆兵。青春期的孩子,身體生長速度快,大腦的發育趕不上身體的生長。體內的激素讓孩子易暴躁、情緒化,這都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表現,作為父母大可不必驚慌。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做父母不也一樣嗎?犯錯、改正、再犯錯,這就是成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溫迪·莫戈爾博士的經典力作《放手才能強大:猶太父母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讓我們一起成長。
如果父母想要讓自欺欺人、不切實際的孩子安然渡過難關,請你學會這五大策略:耐心等待、給予適度的同情、使挫折正常化、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信心和分清楚大事件和緊急事件。
1.耐心等待
朋友的孩子從小跟著外公外婆一起長大,上完小學回到父母身邊上初中。到了父母身邊之后,孩子有諸多的不適應,一段時間里,孩子嚷嚷著不上學了,要回到外婆外公哪里。
一開始,父母很著急,不停地給孩子做工作,感覺孩子心緒不穩定。父母的焦慮讓孩子感到不安,對學習也不專注,一度想要輟學。
他們咨詢了心理師,心理師告訴他們等等看,過段時間,孩子就會慢慢適應了。這需要一個過程,平心靜氣地等待下。
當孩子有問題出現的時候,家長不必太焦慮,耐心等等看,也許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糟糕。
2.給予適度的同情
按照心理咨詢師的方法,朋友給了孩子情感支持“你想外公外婆了,在這邊感覺不舒服。”“這種體驗太糟糕了!”
“你想爸爸媽媽為你做點什么?你準備怎么應對呢?”爸爸一步步地引導,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自己消除不良的體驗,自己解決困境。
記住一點:不嘮叨,不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食物,可以在他的房間做家務,可以帶他去兜風,或者提議做一些他喜歡的運動。
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給予他同情和信心就好了。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處理好心情,解決掉問題。
3.使挫折正常化
小樂考試結束回到家中,一臉不高興地說:“數學考砸了。”對此,“數學沒考好,心里很難過,我能感覺到你的難過”父母可以這樣說,先要給予孩子同情,讓孩子的情緒流通起來,然后告訴他:遇到困難是正常的。
一次效果可能不好,當孩子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遇到各種困境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總結: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4.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信心
朋友的兒子拿到駕照之后開車出門,大概半小時之后,給父親打去電話,急吼吼地說:“我迷失方向了,而且汽車也要沒油了,快走不了,怎么辦?”
父親第一時間想去接回來兒子,冷靜一想,對兒子說:“這個問題,對你說不是很困難的。看看,需要我提供什么幫助吧!”
兒子沉思了片刻,說:“給我打200元,我找最近的加油站加油吧!然后導航吧。”“干得漂亮,兒子。”父親淡淡地說。在家長行動之前,允許孩子用他自己的智慧帶來驚喜。
5.分清楚大事件和緊急事件
人在緊急的情境之下,語氣是低沉的,狀態是懵逼的。如果遇到了撥打110、112的情況,這就是緊急重大的事件,家長在這個時候是需要給孩子幫助的。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叛逆是好事,可以更快地成長。家長只需要協助,而不要去干涉。這和猶太人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猶太人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聰明的民族,這和他們這種放手教育是離不開的。《放手才能強大》這本書就是教給家長給孩子力量與支持,讓孩子有信心面對世界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