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親子沖突的原因及對策(青春期親子沖突的情緒強度特征是)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各位積極父母們好,我是郭宇宸,我們繼續探討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今天我們來談青春期的親子沖突問題,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問題。
我們會發現孩子小時候都很溫順、很平和,但長大了之后,特別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他會有另外一種景象,搞得親與子的關系不好。
當親與子有沖突的時候,孩子就會把心門關閉,于是,就沒有了一個有效的溝通渠道,互相之間是沖突的或者是冷淡的,甚至是對抗的。
有的孩子會逃離,會離家出走,還有的孩子會有一種怨恨。
那這些情況到底如何去解決呢?我透過幾個小案例來和大家分析,幫助大家看到一些方向。
1
青春期孩子需要獨立的空間
有個媽媽對我說,孩子不愛跟我們講話。小時候都很溫順,很安靜,很聽話,等到初中的時候呢,就不聽話了,也不和我溝通了,平常也不交流,和其他人卻談笑風生,就是不理我們。
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就是孩子對父母的冷淡,他讓父母會很傷心,很失落,甚至會有一些挫敗感。
我們作為父母,有時候真的不需要追究原因。因為這是青春期孩子的特點,他在慢慢地長大,而這個階段進入了心理斷奶期,他在尋求心理上的獨立,于是他的心門就會慢慢地封閉起來,因為他有了自己的世界。
如果孩子很平靜,很平緩的話,只是不講話,不交流,那就給他一些空間。
另外我們要去看,他為什么和別人交流,為什么和父母不交流呢?孩子和別人交流的是什么話題、在談些什么,講一些什么?
我們看到,那些孩子經常會談偶像、談歌曲、談一些他們喜歡的話題。
但父母給孩子談的都不是孩子感興趣的,我猜很多父母是帶著政治色彩的,好不容易抓著孩子,當然是要談好好學習,要考好試,太政治化了,所以孩子不想和我們溝通了。
2
青春期問題出現在青春期之前
有一個媽媽她說,孩子和爸爸之間兩個人不說話,而且不單是冷淡,而是冷漠。
因為有一次他的爸爸一氣之下,把電腦砸了,因為這孩子經常看電腦不好好學習,影響了學習成績,于是當爸爸把電腦砸了之后,孩子就離家出走了,后來又被找回,從此之后,兩個人就變得不再講話,而且是冷漠的。
她還說,孩子一直對爸爸有憤怒。這個孩子是老大,他有個弟弟比他小兩歲,就比他安靜得多,比較聽話得多。
當她談到這里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線索,就是他還有一個小兩歲的弟弟。
我接著就問這位媽媽,那你們對弟弟的態度是什么呢?她說當弟弟出生的時候,全家人的焦點都放在他身上了。
這個弟弟很安靜,哥哥從小就脾氣差,所以經常被爸爸吵罵,甚至出手打這個老大,所以作為哥哥的這個孩子,經常是帶著憤怒看向他爸爸。
其實問題就是答案,凡事都有因果,孩子不愿和爸爸溝通,對爸爸有憤怒,其實他的憤怒,一方面是來自于電腦這件事情,但這是一個很短暫的,而且是一件事情,但孩子內心深處有一種怨恨,而這個怨恨的背后,是他們夫妻倆都沒有覺察到的,就是因為生了一個老二。
當哥哥看到這個小家伙把爸媽的愛全部奪走的時候,這個孩子是有憤怒的。
特別是父母們的態度,他們一再地表達說,“弟弟很聽話很乖巧很安靜,所以他們都很喜歡弟弟,”這時候這個哥哥會更加的吃醋,而且會怨恨。
所以,他也會出手打弟弟,當他出手打弟弟的時候,爸爸就打這個孩子,于是一下子造成了全家的混亂。這個混亂的背后,就是大家都沒有覺察到的對愛的序位的一個把握。
當有了二胎之后,其實我們的傳統的家庭,都是讓哥哥讓著弟弟,讓姐姐讓著弟弟妹妹,因為哥哥是大孩子了。
但是大孩子還是個孩子,在孩子們心中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是我的唯一,所以孩子心中的愛是唯一的,特別是有了弟弟妹妹的時候,老大會失去平衡的。
這時候,在這個孩子內心深層是有怨恨的。而這個恨的背后,有另外一個潛臺詞,那就是你們沒有給我應該得到的愛,所以恨的背后,其實還是要愛,所以當愛得不到的時候就變成了恨。
所以孩子對父親的那種憤怒,也是愛得不平衡,失衡了。
當這種愛失衡了,孩子回報給父母的,就是反感、逆反、冷漠、敵對、沖突。
所以我們看到孩子青春期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其實很多都出現在關系層面。
青春期逆反的這些問題、這些現象,其實問題本身是出現在青春期之前,之前就已經造成了這種隱患,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家長確實需要系統的學習,預見性教育。
3
青春期親子沖突背后的深層原因
有個媽媽,有一天咨詢我們說:孩子不想上學,也不和我溝通。她見到我們整整四十多分鐘,一直在述說著孩子的不是。
其實我已經知道了那個模式背后到底是什么了。我就了解她的家庭情況,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常年不在家,而且最近六年以來,每一年只在家里能夠過上一個月。在這樣一個很短暫的時間里,對孩子的教育是缺失的。
所以青春期孩子的躁動,叛逆來自于哪里呢?
第一點,首先是媽媽的溝通方式,就是當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用指責抱怨,甚至這個媽媽和我聊的這四十多分鐘里,全是指責,其實連我都受不了,那個孩子顯然也是受不了的。
孩子不聽話,我們要知道孩子不喜歡聽什么樣的話,孩子不聽話就說明我們說得話不受聽。
我說一個觀點,不知道各位父母認同嗎?我說,青春期孩子不聽話,是我們不聽這些孩子的話,是我們沒有聽懂孩子的話,是我們沒有說他們喜歡聽的話!其實這就是溝通的藝術!
第二個深層的原因,就是爸爸的缺失。爸爸常年的離開家,父與子的關系,幾乎是斷開的,大家要知道一個缺少父愛的孩子,他的內在是沒有力量的,是充滿了焦慮和不安的,所以他的不安定讓他很脆弱。
這就會造成兩個方向的發展:一個就是這個孩子會變得自卑,因為他沒有力量,因為父親不在,因為父親是力量,而父與子的關系如果斷開,這種力量的傳導就會減弱,孩子的能量不足,就會造成他的自卑,自我價值感很低。
那另外一個極端就會造成孩子的暴躁、對抗、逞強,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非常強硬的一種性格,這都是因為父與子的關系,會影響孩子人格方面的發展,這就是我們作為父母要學習的部分。
不單單是表面上的“我說什么話孩子能聽”這樣一個行為層面的,更深層次地來自于心理層面。
另外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這個媽媽在他身邊的位置是空缺的。她的旁邊缺失的丈夫常年不在家,這個媽媽承擔很多,內心有很多不滿的情緒,她只能發泄給那個孩子,因為孩子在他身邊。
所以孩子承擔了媽媽對爸爸的抱怨,所以表面上那個媽媽對孩子嘮叨,其實是對丈夫的嘮叨,媽媽身邊是缺位的,所以孩子承擔了很多不該承擔的一些負擔,所以孩子會逃離。
其實作為夫妻關系,如果一個妻子總向丈夫去嘮叨的話,我想丈夫也會逃離,同樣的孩子也會逃離。
寫在最后的話:
當我們來探討親子沖突的時候,我們要去看這關系層面的背后的深層原因。
當探討孩子的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探討的是家庭的問題。
而作為父母,我們要更多地去關注孩子本身,去建設我們的家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