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上課總是犯困,沒有精神(小孩老是說困沒精神)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為什么面對同樣的環境,有的人自甘墮落,有的人卻越挫越勇?
為什么同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的會自覺地完成作業,有的要大人盯著才會做?
普通人和優秀的人到底差在哪里?
如果說能力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重要因素,那么決定能力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或許你會發現,在看似兩個起點一樣的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會有千差萬別的軌跡。
或許你會說這是個人能力導致的。
那么,我們換個角度想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他們之間不同的能力呢?讓他們在面對困難和一些自身不足以及對待他人的評價時做出的不同表現,是什么原因在驅動著他們做出的這些行為導致不同的結果?我想,歸根結底就是”內驅力”的表現。
那么,什么是”內驅力”呢?它在孩子的成長中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呢?
孩子學習犯困是因缺乏”內驅力”
瑞士著名哲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對于”內驅力”做出了解釋:
內驅力就是個體在環境中和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驅動效應的,給我們積極按時的生物信號。其實它的本質就是一種無意識的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積累了整個歷史經驗的心理體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那么我們回到為什么孩子一學習就犯困這個問題,這時候不言而喻就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了。因為孩子缺少”內驅力”,使他不能夠自覺的去學習,沒有毅力。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一旦孩子形成這種自覺,樹立了自己的目標就會自覺地完成自己該做的事,從而最終實現目標。
所以,每個渴望孩子成長的家長,一定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要學會獨立,樹立目標,并且自覺地完成自己定的目標。讓他不會因為缺乏”內驅力”導致生活中出現各種挫折與失敗。
那么從小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對他日后的人生會有什么影響呢?
- 行為上的不自覺
如果你的孩子從小缺乏”內驅力”,他會對很多事情不上心,沒有自己的決心要去完成某件事。可能會出現拖拉,要別人督促等不良行為。在我們小朋友學習的過程中呢,總會有不自覺的時候,這個時候發現很多父母想著種種方法來”對付”孩子。
比如會設定各種規則,給予花樣百出的獎勵,同時也隨時也準備著反臉的懲罰。這種做法,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用過。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只能取得一些短期的效果,但家長的種種花樣發明往往會遭到學生的抵抗,從而陷入疲于應付而收效終微的怪圈。
- 性格的缺失
為什么像三毛這些作家能夠非常的自律,長時間的寫作不會產生厭煩,堅持寫作十年如一日;在看目前的自律女王女明星韓雪,每天不管工作還是休息時間,都堅持早起聽電臺做運動。這些人天生都是自律自覺的人嗎?
不是的,他們也是從小的培養,接受的教育,擁有非常強大的”內驅力”。再看在職場失敗的一些人,不會和別人相處、工作不積極、面對困難與壓力時只有抱怨和輕易的放棄,甚至怨人憂天的。
這些性格的形成是因為他們沒有很好的”內驅力”控制自己,”內驅力”的缺失導致他們的生活一直很糟糕。所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的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讓他更加健康成長并且變得更優秀。
激發孩子內驅力,要注重這3″感”
- 第一:讓孩子有“勝任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種現象:當孩子自己動手完成某一件事的時候,他會非常有自豪感。所以,在一些孩子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上父母盡量讓孩子參與進來。比如掃掃地,和孩子去買東西時讓他幫忙提一下東西。讓孩子參與進來,然后孩子幫忙做了一些事情后你可以夸獎他,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
在生活中鼓勵孩子嘗試一些事情,他之前沒有試過不敢做的事情,當他成功嘗試某種東西后他就會有勝任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
讓我們去引導孩子,而不是任其流放式自然成長,有的父母在平時日常中就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平常在我和我兒子的相處過程中,我會讓他幫忙做一些事情,比如上面提到的幫我提東西。我會跟他說:兒子,你看媽媽拿著這么多東西,媽媽覺得好累,你可以幫媽媽提一點嗎?兒子會說:媽媽,我幫你提吧。我這時候總會說上夸獎:謝謝兒子,你幫媽媽提了之后媽媽現在走路都輕松了呢。
這就是平常需要注意的點,想辦法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然后適度的針對夸獎,讓他有勝任感。
- 第二: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
歸屬感,是我們孩童時候就已經形成的。歸屬感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歸屬感,她是不快樂的。
對于我們的孩子,不僅要關心的他的學習,更要關注他的身心發展。讓孩子有歸屬感就是要了解他的想法,在他需要的時候鼓勵他幫助他。讓他感受到家人對他的愛,行動和語言都要有。
有的父母的愛從不說出口,這也是不好的。就像我小的時候不懂,我父母從來不說我愛你這些話。有時候就覺得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當然這是小時候的,心智還不成熟,看不懂父母充滿愛的行動。以為他們不說就是不愛,長大才知道。我們的父母不管在言語上還是行動上都要讓孩子覺得有歸屬感。
- 第三:自主感:讓孩子可以自己做決定
是不是我們在孩子的一些生活方面,有的媽媽上演的是”包辦”模式。有時候的一些活動從不問孩子的意見,直接一手包辦好。還有對待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我的一個鄰居,是一個有八歲孩子的家庭。有一次我去他家拜訪,到了晚上八點鐘的時候,媽媽叫女兒去學習。女兒那時候正在看著動漫,就說:媽媽,我想看了這個動漫再去學習。鄰居說:不行,趕緊去學習。女兒不情愿的嘟著小嘴進房間了。
那么這時候是不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確定她看了這個動漫就接著認真學習嗎。尊重孩子的一些決定,可以讓他自己決定一些事情。比如周末的放假可以問孩子想去做點什么,不要就一個自己的想法這周我們要去做什么什么。
可以通過這些培養孩子的內驅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自尊,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他、鼓勵他、激勵他。讓他充滿熱情,不僅是學習做作業這一小方面,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要充滿信心。
所以,不要讓孩子從小缺乏”內驅力”,讓孩子成長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