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朋友的媽媽不讓他跟我們玩(媽媽阻止孩子交朋友)
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被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告知不能和某某小朋友玩。可能很多年輕媽媽擔憂老人這樣的做法摻雜太多主觀意識,從而給孩子灌輸了先入為主的片面想法。也有不少老人是因為討厭對方家長,繼而阻止雙方孩子一起玩的。如果不考慮這些主觀想法,倘若孩子真的同有不良行為的小伙伴一起玩,父母確實需要采取措施。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玩伴會給孩子的行為習慣造成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孩子現在的意識還未發育完全,無法分辨出到底是對是錯,而且還存在很多孩子因為同伴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這樣的事實,所以為孩子擇友其實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就需要了解一些面對小孩子的交友原則:
1.為孩子擇友,越小開始越好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認為:7、8歲的孩子才具備基本的道德意識,越年幼的孩子越缺乏道德意識,很多違背道德的事,在他們看來可能是正常的行為,所以父母對年幼孩子的朋友需要格外關注。當父母發現孩子從朋友那里學習到了不良行為時,要引導孩子遺忘這種行為,并且展示給孩子正確的做法。經過長期引導,潛移默化,孩子將懂得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行為是錯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能培養出正確的是非觀,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長大后父母便會輕松許多,孩子經過教導,會自覺遠離那些有不良行為的伙伴。即使還是出現了不良交友行為,也不必過于激動,而應該采取溫和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分析利弊,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2.良好的成長環境比擇友更重要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現在也有很多家長仍然采取這樣的做法。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出生的地方,大部分人都懶惰、無恥、詐騙、打架、輕視教育……我們很難保證這個孩子不會成為這樣的人。所以為孩子選擇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大大勝于為孩子選擇朋友。為孩子擇友,說到底是父母強行干涉小孩的生活,很有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心理上的不良影響,甚至對交友產生心理陰影。而一個生活在重視教育、講禮貌、守誠信社區的孩子,無需父母過分干涉,便能從中得到益處。
3.對孩子受到的負面影響,及時糾正
鑒于孩子沒有判斷力,不良玩伴可能會慫恿孩子做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這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嚴重阻礙。對于已經受到負面影響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及時糾正他的不良行為,避免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