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無奈的詩句(悲憤無奈的詩句)
無論在什么時代,不甘人后卻又無可奈何是很多普通人都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在我國門閥特別嚴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南朝宋文帝年間,一個青年亂世而生,仕途幾經(jīng)沉浮,卻沒有迎來璀璨的輝煌,就已經(jīng)沉郁落下,埋身黃土之中。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dān)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dān)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tǒng)學(xué)習(xí)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yǎng),心理建設(shè)等,左養(yǎng)右學(xué)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tǒng)講解,想學(xué)習(xí)的家長聯(lián)系我們。
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寄情于詩文。因為只有文字才會不分貴賤,只講真才實學(xué)。他用自己所擁有的無堅不摧的悲憫和包容情懷,寫下了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詩歌,哀嘆人生的苦悶,吟唱著世事的無情和冷酷。在他的字里行間永遠透露出一股不甘人后,卻又無可奈何的情緒。
他就是南朝著名詩人鮑照。在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有“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一句。其中的“鮑參軍”即鮑照。能被杜甫拿來贊賞大李白,可見鮑照的詩歌水平是非常高的。今天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擬行路難》其四。這是一首抒發(fā)人生苦悶的詩,字字含悲,句句驚心,可以說是超越了多數(shù)唐詩。全詩如下: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鮑照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然而命運十分悲慘。他因為出生貧賤,仕途無望,所以只能依附臨海王劉子頊,任前軍參軍。后來劉子頊作亂,鮑照卻不幸被亂兵所殺,死時只有55歲。他長于樂府詩,善寫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
整首詩以水流瀉于地面起興,水“各自東西南北流”寓示著人生總是會經(jīng)歷不同的際遇,而“瀉水置地”是魏晉魏晉時期出現(xiàn)過的,但鮑照卻能引以為用,還使其更加富于生活氣息,規(guī)避開學(xué)理枯燥無味的感覺。
作者以“水”喻人,以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水”來比喻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十分形象生動。“水”流向何處,是由地勢決定的;人身處何種處境,是由出身門第決定的。對此,人是無可奈何的!
“瀉水置地”本是非常尋常的現(xiàn)象,可是經(jīng)詩人一借用,瞬間就具有了非同凡響的藝術(shù)魅力。由此可見,鮑照的創(chuàng)造力和文字造化能力真是非同一般的。此外,詩作一開篇就如黃河落天流入東海,寫出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悲憤與抑郁。
緊接著,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詩人悲憤不已,卻又無可奈何。于是,他反問上天,說“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既然上天已經(jīng)把我們的命運安排好了,那就跟著命運的牽引而走便好了,何必還要大費周章地妄圖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呢?這話真有些自怨自艾的意思,也有幾分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的無奈。
這句詩讓人讀后一陣無言,到底是命運的不公?還是人世間的不公?真是說不清楚,道不明白。既然如此,不如沉醉不醒,反倒可以解千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舉起杯盞頻頻喝下。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就連借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如鯁在喉而“斷絕”了。
然而醉了就真能一了百了嗎?作為一個有才華有思想的文人毛躁,并不能真正地沉醉在酒中。所以在短暫的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之后,他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他不愿意像木石一樣沒有思想的活著,可是那沉重的躊躇卻總是無法輕易說出口,他只能忍耐著將一切苦楚吞咽進肚子里。
其實鮑照所悲的并不是他個人的人生遭遇,而是家國大事。因此,他的詩歌中總有一種強烈的不忿之氣,對現(xiàn)實他永遠是批判不滿的,充滿了人生的諸多無奈!。縱情然他有天賦才華,這種激憤剛直的性格和貧賤窮苦的出身,也還是令他始終不容于官場。然而,也正是因為他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所以才能留下這些動人詩篇,令后人驚嘆。
無論什么時代,不屈服于命運,不甘于命運,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人很多。可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人生總是充滿了諸多無奈。這其中有太多的外在因素和內(nèi)在因素。然而即使這樣,我們也應(yīng)該像鮑照一樣,永遠不屈服,永遠在努力,永遠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