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幫助青春期叛逆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該怎么辦)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從十二三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一般來說,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比較強烈的叛逆來,不聽父母的話,什么事都要自己來。
為什么?
這個由天性所決定,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大人的錯。
1.青春期的孩子為什么叛逆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面臨的任務是: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也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必然面臨著很嚴重的心理矛盾,一個是脫離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另一個是走向獨立的自己。
脫離父母則意味著要喪失父母的保護,后者則意味著面對一個全新的自己。
孩子能否順利走過青春期關鍵在于孩子是否能成功處理這一對矛盾。
前者會導致的情緒主要是抑郁,而后者需要孩子有較大的欲望與追求。
如果前者占主導,那么孩子就比較容易抑郁,如果后者占主導,則孩子就非常活潑有朝氣,但仍然會多愁善感。
在柴靜的記錄片《看見》雙城記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2003年5月,甘肅武威雙城鎮連續發生中小學生自殺事件。最后發現,導致這些孩子集體自殺的原因是因這些孩子他們都認為沒有辦法從老師家人那兒得到任何情感上的溝通。
類似雙城鎮小學生自殺的事件其實不是個例,2011年11月6日四川少平昌縣某中學三名學生在該縣森林公園喝農藥自殺,經醫院搶救,12歲女生張某和丁某死亡,14歲男生獲救。
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上海地區有31名學生非正常死亡,其中就有6名學生是自殺身亡。
這些孩子自殺的原因大多是學業壓力、家庭矛盾、情感糾紛等。
為什么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情感需求這么大呢?
答案是分離容易導致抑郁。
這一階段的孩子要在心理上脫離父母,在心理上喪失對父母依賴,所以他們會多愁善感。
也許你會覺得好奇,怎么會呢?
在現實生活中假如我們遇到喪失,例如,被老板辭退、失戀、離婚等當我們經歷這些事件的時候必然會導致痛苦,以及或多或少的抑郁情緒,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通過向別人傾訴、宣泄、自我調整等方式化解這些情緒。
對青春期孩子來說,他們在心理上正在遭受這種喪失,他希望通過傾訴來化解心理上的分離,但是他找不到對象,我們大人會說,小孩子懂什么,并且說他們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當這種情感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時,慢慢積壓就會導致抑郁,從而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嚴重的后果就是自殺。
面對獨立的任務他們同樣也受到了挑戰,在我們的文化里,我們喜歡好孩子,聽話的孩子,在家聽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那么孩子自己呢?
他自己在哪里呢?
我們似乎很少問孩子是不是孩子的需要。
于是他們自己的空間被無限的擠壓,最后他會覺得他不是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動力。雖然他們會出色的完成老師和家長交給他的任務,但卻表現得麻木,對事情只限于做,而缺少欲望和追求。
2.如何幫助青春期的孩子?
那么做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青春期呢?
當我們了解青春期孩子為什么會有那樣的表現后,相信很多父母都有了答案。
面對分離,我們要做孩子的傾訴對象,理解孩子的感受。
還記得我們自己青春期的感受嗎?是不是也多愁善感。
仔細回憶起來,花姐姐在青春期也有過多愁善感,因為花姐姐曾經是個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陪伴覺得全世界的人都不愛我,曾經也有過極度的抑郁的情緒。
面對走向獨立的孩子,我們要學著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
要相信你的孩子,不久前,有個媽媽問我,孩子想要買電腦學編程,可是她怕孩子有了電腦后會迷上游戲,所以有點猶豫。
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積極向上的,這是人的本能,那些迷戀網絡的人很多都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而沉迷于網絡的。
而且這也是對孩子的一次考驗,一邊是游戲的誘惑,一邊是自己的愛好,孩子只有在親身的實驗中才明白到底是游戲的誘惑大還是自己的愛好重要。
相信我到最后,你會發現,一個正常的孩子都會抵制住游戲的誘惑的。
當他嘗試到戰勝誘惑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后,以后面對誘惑的時候他是不是更容易戰勝自己呢?
所以,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積極的孩子,他想獲得你的認可,他想證明他是一個優秀的人。
最后,幫助孩子找一個人生導師。
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父母能體會,相信孩子會能體會,他們因為人生經驗少,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需要精神力量也需要一些具體的指導方法。
假如我們做不到給孩子精神力量或是指導他精進自己的技術,那么給他找個人生導師。
這個人生導師可以通過閱讀名人傳記獲得,也可以通過拜訪名師獲得。
總之,要能給孩子精神力量,還要能讓他精進自己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