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改變思維和認知(焦慮改變認知)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孩子有時候就會變得容易焦慮和緊張,她們有時候陷入自己的想法中而無法自拔,讓家長感到很無奈。
前幾天,家里的兩個孩子因為一個玩具搶了起來,結果不一會的功夫,小的就哇哇大哭起來,奶奶說了句男子漢哭什么,結果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而老大在家里上網課將作業上傳到班級群,結果數學作業錯了一個題,被老師打了一個B,結果她就有些煩躁和焦慮,不想再做數學作業了。
這些問題都看似是小事情,但是是家長育兒路上經常遇到的,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為何會變得情緒煩躁,為何情緒說來就來,有時候著急了就只會朝著孩子發火,但這根本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
不過如果我們多了解了孩子容易煩躁和哭鬧的原因,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更加快樂健康的成長。
一、孩子總是煩躁和哭鬧,家長要明白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發明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
該理論證實人的左腦被稱為”抽象腦”或”學術腦”,它主管邏輯、語言、規則,左腦是理性的。
而人的右腦被稱為”藝術腦”或”創造腦”,它主管感情、情緒、體驗,左腦是感性的。我們的情緒、情感主要被右腦接管,而理性、邏輯主要被左腦接管。
在孩子童年時期,他的右腦占據主導地位,缺乏左腦的理性控制,所以他們不能用理性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所以,我們家長會看到小孩子會因為家長不滿足一個要求,而突然大聲的哭鬧起來;在外面玩耍,玩具被搶了,也會哭鬧;他們的臉就如同“六月的天”一般,說變就變。
很多時候,家長會不理解孩子的想法,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是在沒事找事,實際上,了解了“左右腦的分工理論”,相信家長在遇到孩子焦慮和哭鬧,就容易理解孩子所做所為了。 這是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導致的。
二、家長可借助覺知之輪模型,來科學化解孩子的焦慮與哭鬧等情緒。
覺知之輪模型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者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這本書中提出, 他將覺知之輪的基本概念這樣比喻:
我們的內心可以用一個自行車車輪來表示,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本源,并輻射至外圍。
外圍代表了我們能注意到或意識到的任何事物:思想和感受、夢想和欲望、記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身體感覺。
本源是心靈的內在部分:我們對內外事物的感知都來源于此。
簡單理解就是,我們都會洞察自己的內心,但如果將結果關注于某一方面,就容易導致其他方面被忽略。
對于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會經常將注意力集中于我們害怕和恐懼的事情上,這樣就容易導致我們的情緒變得焦慮或者緊張,甚至于哭鬧。
舉個簡單例子:
孩子平時很喜歡上數學課,并且課堂和課下的表現都很好。但是因為兩次次作業做錯被老師批評了,她就對自己開始懷疑,開始沉浸于自己太笨的擔心里走不出來。
這也是孩子外圍中內心感受到部分。她忽略了其他的情緒,單單沉浸于自己的負面情緒中。
這樣的場景,何嘗又不是我們大人也經常出現的呢?
如果孩子遇到事情,總是習慣將注意力集中在小部門制造恐懼的外圍上,那么孩子就會容易焦慮和恐懼。
對于我們家長而言,遇到孩子焦慮或者哭鬧,就可以運用“覺知之輪”的模型,幫助孩子進行分析,讓孩子意識到不好聯想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這不是全部。我們可以多關注積極有效的信息。
打比方:接著上面例子,跟孩子解釋,一次成績不好讓自己一直在焦慮,讓她陷入了失敗的恐懼,這確實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并不能完全代表自己。可嘗試關注自己更積極有效一面,比如課后作業又做對了,自己學會一首新歌曲。
覺知之論的運用很簡單:【我們一起來用案例和圖形演示一遍】
老二在家里平時一直被大人表揚:你是最聰明的,結果去樓下玩,幾個小朋友一起背三字經,結果就他不會,回家后大哭起來。
看到這個樣子,就跟他一起來畫了一個“覺知之輪”,一邊跟他聊天,一邊往上寫字。
“三字經不會背,就感到難受對吧?” “是” “那我們寫上。”
繼續下面對話,“你會背古詩,會整理自己玩具,還會排球,這些都受到表揚,對吧。” “是”
接著跟他聊,“古詩你學了幾次就學會了,你背的也很熟練,三字經也是這樣,其他小朋友跟你背古詩一樣,多學幾遍就可以慢慢學會,你也可以學,對不對?” “對”
最后再跟孩子表明,我們都愛他,也沒有因為他不會背笑話他。經過這樣邊畫邊聊天方式,就將孩子從哭鬧的情緒中掙脫出來,又開心玩去了。
覺知之輪,不會壓制孩子真實的情緒,它是通過家長引導,讓孩子逐漸明白,他們有能力去選擇更積極有效的事件,從本源幫助孩子去分析,引導孩子注意各個方面的外圍,讓孩子有更積極的想法。
三、該如何讓孩子有更積極的想法,明辨“感到”和“是”也很關鍵。
當孩子在家長的引導和解釋下,孩子對于覺知之輪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孩子遇到事情時,要想孩子以更積極的想法,家長還需要幫助孩子來明辨“感到”和“是”這兩個詞意的區別。
比如孩子心情不好,有些沮喪和難受。這其實只是他們當下的一個情緒,但孩子不明白當時的感受是暫時的。
他們說的是“我很難受” “我很傷心”
而不是說“我感到有些難受” “我現在很傷心”
這說法的不同,存在的危險就是:
如果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可能會將這種暫時的心理狀態,逐漸變成了一種永久的狀態,那么對于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記得孩子在一年級時,因為作業做錯,她會沮喪發脾氣說“這作業真是太難了,我就是不會做。”
這個話語,家長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當時,我們就跟她聊天:“這作業不會我們來找找原因,前幾次作業你都做對了,表明你很聰明,我們來看看這次作業是不是難度有點高,不要否定自己,我們一起來解決。”
經過幾次開導后,很少再聽到孩子再對自己否定,她明白作業不會只是遇到一個小挑戰,需要求助和想辦法解決。
“覺知之輪”的科學運用,會讓孩子受益終身,當然,也會讓家長受益匪淺。當家長讓孩子明白了“感覺”和“是”不同,他們會在遇到問題,用更積極的方向去思考問題,讓情緒快速從負面消息中抽離出來,保持好的心理狀態。
結語:
在育兒過程中,孩子焦慮和大哭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家長通過“覺知之輪”模型,來教會孩子用積極的思維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僅僅是孩子得到很好的成長,家長也在這個過程中獲益。同時,與孩子建立親密的互動,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