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怎么教育(家里的熊孩子怎么管)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德國畫家、詩人,威廉.布施說過:當父母容易,做父母難。我想這說出了所有做父母的心里話,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可能很無聊、令人沮喪、讓人失望、傷透腦筋,但同時也是你經歷過的最有趣、最快樂、最有愛、最美好的事情。
如果家有“熊孩子”父母孩如何是好,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還是對孩子說“No”呢?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多父母猶豫不決。
如果家長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約束,孩子會很迷茫,孩子的重心會偏移在獲得和滿足上,從而不會思考“要”這背后的規則。很多父母在經濟條件允許且觀念上覺得“可以”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會無條件滿足孩子需求。一味無邊界、無約束、無條件的滿足,就容易出“熊孩子”。
尊重還是放縱 如何杜絕“熊孩子”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接受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立場看待問題。但有一點很多父母分不清尊重和放縱的區別。尊重是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的背后是愛和引導,放縱是對孩子嬌慣和盲目溺愛,是不定時的放棄教養。
孩子都是無知無畏的,所以父母的正確引導特別重要。在孩子幼小時,無條件的滿足是能給寶寶帶來安全感,不否認這有益他的成長。但在這成長過程中某些行為是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比如:撒謊、不分場合打鬧、野蠻霸道、驕橫無禮等,對他人和自己帶來傷害的行為,父母必須阻止說“不”。
孩子的教育能折射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模式。父母正確的言傳身教,對杜絕熊孩子不良行為的形成至關重要。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要積極的參與孩子的生活中去,也要讓孩子融入自己的生活,可以適當的給予孩子些生活任務,讓孩子有參與感和成就感。對孩子提出一定的行為規范要求,如出現不當行為,應客觀說明不能做的原因及不當行為的影響和后果,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千萬不能恐嚇孩子,孩子反而對父母越不讓做的事越好奇。
熊孩子本沒有錯,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握不住孩子的行為。所以說,做父母就是一場修行。教育孩子,拼的就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規則與自由的尺度
沒有規則的自由是放任的,沒有自由的規則是不近人情的。最理想的狀態是父母在給孩子立規則時要把握好規則自由的度,讓孩子能自由中成長,又能再規則中創新。
放手給予自由,并不是撒手不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確實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我成長,但放手并不是意味著放任自流。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最后都會變成寵溺,慣養得孩子基本上都沒有受到過什么約束。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也并不是徹底放棄規則。給孩子自由不是放任不管,或是不聞不問,這與真正的自由相違背的。真正的自由是有約束的,是建立在規則基礎上的。
舉個孩子畫畫的例子:很多家長認為的自由就是如果孩子想畫,就讓他畫好了,無論在地上還是墻上,大人都不限制孩子,如果干涉就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其實這是錯誤的,父母把無限制等同于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不限制孩子一定要照葫蘆畫瓢,不強制孩子一定要用什么顏色,而是鼓勵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去創作。但哪些是做畫區域,哪些時間可以畫,這需要限制的。比如在公共場所的墻面及地面,吃飯睡覺的時間點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所以自由是相對的。
規則和自由在家庭教育中同存是可行的,他們相互制約相互依賴。自由以規則為界,規則能更好的保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