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愛說話是自閉癥嗎(自閉癥的孩子都不會說話嗎)
聯合國將每年4月2日設為世界自閉癥關注日,旨在呼吁社會加強對自閉癥的關注與了解。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自閉癥并不罕見,根據2019年發布的《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Ⅲ》數據顯示,我國自閉癥患者已超過1000萬,0~14歲的兒童患者超過200萬。
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自閉癥每年以近20萬的速度增長,它已經成為中國兒童精神殘疾的第一大“殺手”。
我國自閉癥患病率約為1%,也就是說大約每100個兒童中,就有一個是自閉癥患者。他們的生活和未來,需要我們一起去守護。
孩子不愛說話,就是自閉癥嗎?
自閉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神經發育性疾病,它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有關,自閉癥通常在孩子3歲前起病。
孩子不愛說話,有可能是語言發育遲緩或者性格方面的問題。而自閉癥的主要癥狀有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和興趣范圍狹窄、動作行為刻板。
- 語言交流障礙
多數自閉癥兒童在兩到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而且對言語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也有部分孩子在3歲之前言語正常發育,后隨年齡增長出現語言倒退,甚至終身沉默不語。
除了語言交流外,自閉癥兒童用于交流的表情、動作和姿勢也很少。
- 社會交往障礙
自閉癥的孩子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缺乏社會交往的興趣。在年幼時,可能表現為表情貧乏,不與爸爸媽媽或撫養者之間表現親近,對待親人與對待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
自閉癥的孩子與同齡兒童之間難以建立正常的伙伴關系。例如,總是獨處,在幼兒園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
- 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
自閉癥的孩子對于一般兒童所熱衷的游戲和玩具不感興趣,喜歡玩一些非生命物體(如一個瓶蓋,或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會對物品產生強烈的依戀,一旦被拿走就會哭鬧不安。
自閉癥的孩子可能有一套自己的固定行為模式,如上床睡覺的時間要一樣、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如果發生改變就會哭鬧不安。一些孩子可能有重復刻板動作,如反復拍手、轉圈、跺腳,甚至可能是傷害自己的行為,如反復用頭撞墻等。
非常遺憾的是,自閉癥目前無法治愈,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根治,只能通過專業的干預訓練和教育康復減輕癥狀,融入社會。
怎樣和自閉癥孩子相處?
由于自閉癥兒童看起來像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們無法像對待其他孩子一樣和他們互動、做游戲,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有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行為、理解他們的苦衷、理解癥狀表現背后的原因……理解他們生而不同,卻一樣擁有愛。
如果你身邊有自閉癥兒童,下面這些小貼士可以幫助你了解怎樣和“星星的孩子”相處。
1.不用另類眼光看待,不貼標簽。
衡量自閉癥兒童的康復,往往是以是否能進入社會為標準。而這些孩子融入社會的基礎,是我們每一位社會成員對自閉癥群體的認知、理解與關愛的增強。
2.不刻意保持距離,包容接納他們。
自閉癥本身沒有危險性,更不會傳染,因此不必與他們刻意保持距離。自閉癥孩子并非冷漠無情,只是他們不懂表達,他們像生活在孤獨的星星上,可能內心比你我更敏感。那些特殊行為,只是癥狀表現,并不含有惡意。
3.給予陪伴,多互動。
目前,自閉癥的治療主要通過專業的干預訓練和家庭教育進行,盡早干預、長期訓練,可以改善自閉癥的癥狀,培養孩子適應社會和融入社會的能力。但是,這個過程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對于自閉癥孩子的家庭來說,他們的存在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因此,友好地對待自閉癥兒童,理解自閉癥患者家庭的辛苦,在和孩子相處時,多與孩子互動,即便得不到回應,也保持耐心和友好,是我們普通人可以做的事情。也希望在未來,社會對自閉癥患者及其家庭給予更多的權益保障和人文關懷。
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自閉癥,理解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讓我們一起用愛守護他們的成長,一起成為“星星的守護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