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倒數家長心態(成績第一名和倒數的孩子,差距真不在老師)
01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我下學期要給我小女兒轉班!”昨天下午在接女兒放學的路上,偶遇了其同班的家長,她甚是不滿地對我說。
我很疑惑地問:“為什么呢?”
她義憤填膺地告訴我:“我發覺她們老師一點都不負責任!都學了一個月了,我女兒bpmf都分不清,馬上都要教ai、ei、ui了,認識的字母卻沒有幾個?!?/p>
“你有正當的轉班理由嗎?或者說你有很硬的關系嗎?不然到時候很有可能就是不僅沒有轉得了班級,到時候還把孩子現在的老師得罪了?!币驗槠饺绽镪P系比較親近,所以我說話也就顯得格外直接。
隨后,她翻開了手機聊天記錄,給我看了她女兒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找她私聊的內容。由于現在雙減,不允許考試,所以老師們只是把試卷當課堂練習給孩子們做,改是改了,但并未打分。
西師版數學一年級上冊一二單元都只是教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按道理來說除了粗心丟分以外,這些題目對孩子們來說都應該是沒有任何難度的。
可我看了看她女兒的試卷,1和2比大小,孩子做的答案是1大;數字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也直接空著一個沒做;錯題比比皆是,我估摸著100分的題目,定是60分也未達到。
再看看語文試卷,書寫一塌糊涂不說,錯得也是亂七八糟。bp不分,bd不分,pq不分,nl不分……
02
我告訴她:“雖然孩子學習的主戰場是在學校,但回到家,家長也一定要肩負起應有的責任。該讀的要讀,該寫的要寫,該練的要練,千萬不能偷懶。畢竟學校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怎么可能給你的孩子一對一講解,尤其是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家長的督促顯得很重要?!?/p>
“讀了的啊!國慶七天假期,她在家每天早上都讀了的!”她特別肯定地告訴我。
我也繼續反問著:“不是說讀沒讀的問題,問題的根本在于讀對了沒有。你想想,如果你每天只是看到孩子在讀書,卻沒有去認真聆聽孩子究竟有沒有把拼音讀對,那你又怎么去判定孩子是否真的掌握了呢?”
“哎,我覺得小女兒的老師,沒有大兒子的老師負責任。我大兒子當時學拼音哪有這般惱火?”她愁眉苦臉地嘆息著。
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曦曦媽始終堅信應該是老師、孩子、家長三者各司其職!老師負責傳道授業解惑,把孩子帶進知識的海洋;孩子負責消化、啃透;家長負責監督孩子。如若家長純粹只是一個甩手掌柜,那么孩子成績墊底也就成了一個必然現象。
尤其是作為低年級的家長,我們更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1)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小學一二年級,是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尤其是剛剛從一年級跨過來的孩子,很長一段時間里可能都仍然處于一種自由散漫的狀態里,畢竟幼兒園是以玩為主,學為輔。所以要想在小學階段盡快地成長起來,孩子們就必須有學為主,玩為輔的意識。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晨讀習慣、坐姿習慣、握筆姿勢的習慣、先作業后玩耍的習慣等等。只有逐漸把這些習慣培養起來,家長后續才能漸漸退位,而不是因為孩子的各種壞毛病而焦頭爛額。
(2)在監督的問題上萬不可偷懶。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學習一天已經很累了,自己干嘛要在放學后給孩子找不痛快呢。不管孩子作業做沒做,只要孩子開心就好。而對于孩子當天的內容究竟有沒有掌握,家長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
雙減,不是讓孩子放學后只玩不學!雙減,減了考試,但不能減努力!監督孩子今日事今日畢,這是作為家長最為關鍵的一個任務,否則不會的內容堆積得越多,不僅孩子的自信心會嚴重受挫,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也會逐漸消失殆盡。
曦曦媽并不認同那種把孩子逼得過狠的行為,但我認為如果家長完全放縱不管,孩子的惰性最終就會占據理性。別說額外給孩子布置多少作業,但老師布置的讀或者預習等作業,家長一定要監督好。
(3)不要當著孩子面說老師教得差。
一個班級幾十個人,并不是人人都考不及格,所以,在抱怨老師教得差的同時,曦曦媽認為作為家長的我們,更應該反思我們自身的問題。
第一,每個孩子的接收能力不同,輸出能力也有差異??赡軇e的孩子只需要輕微點撥就融會貫通的內容,而你的孩子卻要花很長的時間進行反反復復的講解,也才只是一知半解。所以,不要完全把孩子的成績怪罪于老師。
第二,每個家庭對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不一樣,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有差異。父母稍微負責任一些的家庭,孩子的學習成績在高的同時也更穩;父母過分佛系的家庭,孩子對學習成績也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更別提發奮圖強考取高分的覺悟了。
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這是家庭教育里非常關鍵的一環。如果家長長期在孩子耳邊說老師的各種不是,那么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也會反感老師,最后極有可能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放棄一門課程。
——————
成績倒數怪老師,完全就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栽贓!誰都想不勞而獲,而事實上,又有多少人不付出努力,就滿載而歸了呢?